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Cheng Hou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香港人須重新定位為 HongKongers 而非華人 Chinese

Cheng Hou
·
·
大英帝國對香港所經營一百多年成果,並非香港社會自發孕育出來的,實質上,這些繁榮是經由兩條資源道路輸入至香港的。第一條道路是,大英帝國在清末民初的華南沿海的各個殖民據點,在列強撒出在華勢力與中華民國失敗以後,這些據點的殖民資源全部轉移集中在香港身上。

大英帝國對香港所經營一百多年成果,並非香港社會自發孕育出來的,實質上,這些繁榮是經由兩條資源道路輸入至香港的。

第一條道路是,大英帝國在清末民初的華南沿海的各個殖民據點,在列強撒出在華勢力與中華民國失敗以後,這些據點的殖民資源全部轉移集中在香港身上。

第二條路是,華南漢人在近代中國不安動蕩的百年間,將政治、經濟、技術、勞動力帶來香港。而這兩條資源路線結合了大英帝國的普通法、殖民地框架,造就上世紀末香港的繁榮。

但致命的是,這些資源其實都不是由香港社會自行由下而上產生所建立的,而是空降的。

香港落入了中國手中的結果是,失去了大英帝國的秩序,這些繁榮變成中國的輸血管。而這些構成香港人主體的華南漢人(Chinese)難民者,即使已經身家萬貫,但「逃難」兩字在他們的記憶並未消失,他們的心依然在神洲故土,將「經營香港」的責任外包給港英政府,自己則利用英國秩序的保護下純粹地發大財即可,自然不用考慮其他事項,甚至更可以利用自身財產及香港政治遺產,進而轉往大英國協國家取得公民權,繼續他們的出走道路,他們並未意識到自己與香港的共同命運。

90 後、00 後出生的香港人,他們沒有對父祖輩們的原鄉記憶,亦沒有享受過大英帝國留下來的秩序。這些青年漸漸成長,並進入 2010 年代與 2020 年代,在高房價與高物價,中國收緊香港自由情況下,他們即使選擇不抗爭而選擇供樓,香港也沒有能容下他們的未來的空間。這些沒有背景的青年流亡者,也只能透過逃亡成本最低、地理上最靠近、語言習俗最相似的台灣出逃。

不論是上了年紀想透過投資移民台灣的中產階級,或是年輕前線流亡手足,台灣政府都應該要判斷,他們是不是只把台灣當成另一個能塔便車保護自己的秩序?他們的意識形態是否全心全意支持台灣?如果台海開戰,他們願意與台灣共存亡?或是依然認為自己是華人(Chinese),從而有被統戰收編回去的可能性?

香港與台灣的民主路上,一開始的出發點從來不一樣,但最終依然殊歸同途 ── 本土。民主回歸派沒有放棄自己作為中國人(Chinese)的身份,想兩邊都佔有(民主、中國人)的結果就是兩邊都得不到,港府大搜捕老泛民,正是這條路徑的結果。他們始終無法罷脫中國人、華人、漢人(Chinese)的政治身份。

反之,台灣人在對抗黨國體制的抗爭,從一開始就是以本土為主軸展開的,台灣人並沒有繞過一個大圈,經歷過民主回歸的路線,才最後發現本土是唯一出路,他們從一開始就認為自己是台灣人(Taiwanese)、福爾摩沙人(Formosan)。因此,台灣人用了數十年就成功解除戒嚴、政黨輪替,至今成為東亞民主典範,成為與美國聯手抗中的基地。

香港從數十年前活躍的政客,到今天,還是同一批人,而他們沒有使香港在新冷戰來臨之前就將香港推向自由陣營的那一邊。

有能力、且已離開香港避秦的人應該要問清楚自己,你要將自己定位為講廣東話的海外華僑(Chinese),或是海外香港人(HongKongers)?兩者不同的定位,決定你對香港的態度,前者是無根寄居者,後者是香港愛國者。

中國人、漢人、唐人、華人、華僑,在現今英文的政治定義都是屬於 Chinese。香港人必須從這個身份切割開來,公開宣示自己所屬的政治族群,正如台灣人一樣,在全球反中排華的局勢下,更改身上的 Chinese 標籤,這個動作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2020/5/30

原載於立場新聞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