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我說|由兩種文化交織而成的童年
作者:李宣如 Sharone Asunción Li
|不提及國籍是一種自我保護?
從很小的時候,媽媽就會安排我和妹妹回到菲律賓過暑假,因此每年的七八月,菲律賓承載著我大部分的童年回憶。也因為習以為常,小時候的我並不覺得這是件特別的事。
每次返鄉,我和妹妹都無比期待,在那邊的日子總是讓我們感到快樂。即使如此,對於自己的媽媽是菲律賓人這個事實,在高中以前,我似乎並未以此為傲,甚至有點排斥與同儕分享,原因是我多少可以感受到,東南亞族群在台灣,鮮少能夠獲得大眾的正面評價。
除此之外,也或許是受我媽影響,每次搭乘計程車,許多司機因為媽媽的口音,都會問媽媽是不是外國人,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媽媽總是以沈默回應這方面的問題。我下意識地浮現許多疑惑:媽媽是覺得丟臉嗎?還是說出自己是菲律賓人,會被看不起?或者媽媽覺得這是很冒犯到自己的提問?我想,媽媽的行為間接地讓我認為,選擇沈默才是正確的自我保護。
直到長大開始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對於媽媽的經歷有更深層的理解與認知,才發現她強硬的性格、不服輸的氣場,都來自於她必須在我這個年紀,隻身來到一個語言與文化皆與自己家鄉相差甚遠的國家,她勇敢克服語言上的隔閡以及他人的異樣眼光,只為了能夠替家鄉的弟妹賺取學費。
直至此刻,媽媽已經在台灣待了二十多年,為了工作,她回家的次數甚至遠少於我和妹妹,我可以很肯定地說,媽媽絕對比大多數人來的堅強與獨立,如今她就職於馬尼拉經濟駐台辦事處,並致力於協助在台的菲律賓移工,如拜訪移工宿舍、舉辦各項移工活動。
不同與兒時的我,現在的我可以毫無顧忌地向他人分享:「 我是混血兒,我的媽媽是菲律賓人。」
|享受著#兩種文化的洗禮
自從我變得熱於分享自己的成長背景,我開始從朋友們的回饋中,發現自己的經歷其實非常特別且難能可貴。成長過程中,我和妹妹的生活由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交織而成。
在台灣,我們會拿香拜拜,過年領紅包、吃年夜飯,品嚐著奶奶熬煮的佛跳牆;在菲律賓,我們出生時有受洗儀式,假日會上教堂禮拜,女生出生時就會被穿耳洞,並在18歲時舉辦盛大的成年禮。除此之外,還有飲食、禮節、習俗上的差異等等。
我非常慶幸自己能夠擁有這樣的體驗,更感謝媽媽每年暑假都安排我們回來菲律賓度過,才能讓我們對於這裡的人事物保持一定的熟悉度,並且可以使用菲律賓話與家人溝通。而今年不同於往年,我帶著一位台灣的朋友來到菲律賓體驗我的成長環境,並帶著他認識我在菲律賓的家人們,他們總是熱情又好客,就像他們對待爸爸那樣視如己出,看著朋友與家人之間有趣的對話與互動,也為這趟旅程增添不同風味。
|#Wish you were here
不過在享受之餘,心裡不免掛念著在台灣工作的媽媽。與我同行的朋友也跟我這樣說到「 看到你媽媽幫我們處理回菲律賓的大小事,卻同時想到她因為工作,自己反而沒辦法回到自己的家鄉,我心裡有點酸酸的。」因此每當我跟妹妹在家庭群組和媽媽分享在菲律賓的出遊照片時,我們總是會附上一句「Wish you were here」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夠替媽媽減輕經濟上的壓力,替她爭取更多與自己的家人們相處的機會。
身為媽媽的女兒,我真心地感到驕傲且幸福。因為她的存在,因為她的人生經歷,因為她對我和妹妹的關愛,才能造就我們倆不凡且精彩的成長背景。
身為新二代,我也期盼自己能夠以此為基礎創造價值,不論是對於媽媽或是對於社會,我想新二代的力量將會更具影響力,並希望伴隨著這些改變,新住民族群可以獲得更多的認同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