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三部曲
1. 电影简介
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 最有人气的影片莫过于“爱在”三部曲:这个系列在众多爱情片最为出奇的地方是每隔九年拍摄一部,第一部是起始于1995年的“Before Sunrise”,中篇为2004年的”Before Sunset”,2013年迎来的完结篇“Before Midnight”,为这个漫长的爱情故事画上了句号。
相比于当今美国影坛其他成功的独立影人,理查德·林克莱可以说纯属自学成才,他的电影故事多发生在一天的24小时之内,往往聚焦于叛逆的年轻人,并给予少有的同情和理解。
我也将在本篇为大家带来他最为世人所知的名作,如果你对文艺片有所追求,又对所谓的“动作大片,视觉效果”,并不那么热衷的话,那么也许你会与我一样喜欢上它,“爱在”三部曲。
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很难将这三部影片分别开来进行解说,因为在对话之外依旧存在了太多的关系和隐喻,并且作为一系相传的剧情构造,在第一部中出现的许多对话,后来则完全投射到了第三部中,成为了第三部的情节,相对来说,第二部以承上启下的情节脉络显得更为独立一些。
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导演在创造剧本的初期就曾打算把它做成一部成长系列电影。并且每一部作品里的开放式结尾也让我感受到了在未来续集的到来。同时男女主角的彼此成长也让影片显得更加充足与真实。
有许多热衷于文艺片的影迷们都戏称它为“话唠电影”,也有人认可它作为爱情片所存在的必要性,但总的来说它画面里的每一帧确实都充满了浪漫与细腻的情怀。
尽管它的包装是一部爱情片,但我们或许可以从另一个视角去解读。这个系列的电影在主旨上其实并不是在单方面的去讲述某个爱情故事,而是在探讨人与人之间所存在的必要联系。只不过导演巧妙的选取了“爱情”这样一个元素来作为载体,从而达到更多的共情和引发人们的思考。
那么为什么选择爱情作为载体呢?事实上与亲情相比爱情更具“命运感”,与友情相比爱情还兼备“神秘感”,所以爱情作为表达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复杂和深刻的情感对象来说是更具形象的。
它没有血缘所带来的捆绑与义务,也没有友情所必要的牵绊与时间,更多的是去探求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人与人连接的产生靠的是不断的沟通和理解的本质。
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在众多影视文学作品里常看到它的存在,这也间接的证明了它所存在的必要性。
这个系列的电影最大的特色是充斥着大量的对白以及极为短暂的时间节点,在第一部中他们在火车上偶遇,彼此互相吸引从而愉快的度过了一夜,黎明到来故事也就结束了。
在叙事结构上并没有什么复杂和过于戏剧性的情节,人物的性格和层次全部通过对话和表情来呈现,因为也只有这样才来得及将人物关系挖掘得足够深,从而阐述明白。
不同阶段下对爱的定义,对爱的理解,乃至于爱情的本质,尽管这也足足花费了三部电影的时间。
接下来我将着重第一部爱在黎明破晓时里的一些情节,和大家一起再次体验这部传奇系列电影的启始。
2. 剧情分析
故事的开端发生在一列中途会停靠在维也纳的火车上,某间车厢里有一对说德语的夫妻在吵架。丈夫在看报纸,妻子指责他看报纸有什么用,他们随后以婚姻中的外遇为话题激烈地大声争吵起来。在这之后妻子生气离开,丈夫追了出去,一会后他们又彼此回来。
通过画面我们完全能感受到这对夫妻之间充斥着的不信任和对彼此的不耐烦。这样剑拔弩张的开头设定和第一部的叙事风格迥异,它存在的意义便是促使了Celine与Jesse的相遇。
但仅仅只是如此的嘛?作为一部以台词对话为主的电影,全片只有这段剧情没有做过丝毫字幕处理,可以看出导演本人想要呈现的是一种无言的情绪,即使无法理解其语言本身,也能通过其背后的情绪了解彼此。消解语言的意味,释放出“语言在很多时候并不重要,而其背后的情绪才是两性关系里最深刻的深层含义。”
同时,这段剧情也和第三部中出现的争吵前后呼应。第三部讲述的就是在最初的浪漫褪去后,漫长的婚姻生活中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因为那对说德语的夫妻很吵,所以在看书的Celine将座位换到了同样在看书的Jesse旁,偶遇就这样开始了。
他们的第一番对话就是围绕夫妻会不会在漫长的婚姻生活在受不了对方,Celine说了一番理论,结论是,常年相处后夫妻会有意识的去忽视对方。Jesee则说,这是自然的规律,这样他们就能携手到老,免得因为一时冲动而失手杀了对方。
在相遇的最开始,他们是这样看待婚姻关系的。而对应在第三部,Celine摔门出去后,再回来,并指责Jesee这些年来一直忽视她的牺牲,不明白她作为母亲的愧疚感和罪恶感,并且将一切错误归结到她的头上。Jesse则趴在沙发上,没有面对Celine,并且想要忽视和结束这段对话,于是开口纠正Celine话中无关紧要的错误,不是吐司机是烤箱。
从这里我有理由相信,如果他们当初彼此完成了诺言,半年之后聚首。之后新鲜感和爱的激情褪去,争吵不休的画面是会发生的,其结局恐怕会和大多数情侣一样走向陌路,但事实上,剧情的构造并没有这样做,他们彼此错过,下一次聚首已是中年。
这里面有一个比较有趣的是,时间带走了他们曾经的激情和梦想,但对他们回忆里那无与伦比的一夜却有所保留。试问如果你曾经享受过激情燃烧,爱意纵横的时光,并且这段时光里没有夹杂丝毫不美好的物质,那么怀念与渴望是理所应当的。
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概念,那就是许多情侣最爱的也许并不是他们彼此的个体,而是那个能让你产生强烈的联系感觉得,某个意识的载体。
在第一部中,一个很重要的剧情设定是Celine与Jesse在火车上偶遇。事实上在大多数描述爱情的脚本里,“偶遇”通常都被作为一个特定的要点所存在。因为偶遇会迫使人产生了这就是命运的错觉。
在维也纳的餐馆中,他们玩了一个假装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实则是为了说真心话的游戏。轮到Jesse打电话的时候,他袒露了一种担忧,认为Celine那样聪明的人等到足够了解他的时候,可能就不会爱他。
事实上在爱情的开端,我们总是会想得非常遥远,那时候他们仅仅只有一夜时光。但恰恰是这种注定要分别的情绪,使得双方可以毫无保留的坦露彼此。
Celine装作他的朋友回答道,
【Celine说,电影原声】
(再说了,是她要坐在你身旁的,我相信她是有意的,我们男人太蠢了,一点也不了解女人。)
说道这里,餐馆场景便结束了,但至于Celine只是这样说说安慰Jesse还是真的就是故意的呢?
有几点可以证明,Celine确实就是故意的。在火车上,Celine换座位的本意原本应该是为了逃避吵架的夫妇方便看书,但当Jesse问她,你知道他们在吵什么吗?Celine说,对不起,我德语不好。
这里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沉默,因为对话已经结束了,作为萍水相逢的旅客,到这里他们本该继续各自看书的,但是Celine看了一眼Jesse,说道,“你听说过吗,夫妻在一起久了,就会失去倾听对方的能力。”随即补充说了一个关于高音,低音的理论。
这是一个带有明显意图的沟通行为。他们本来没有什么可聊的,Celine主动给出了一个话题,使得谈话能够继续下去。而同样的事后Jesse也主动邀请她去车餐厅一起吃饭的行为也使得双方的沟通没有出现断裂。
在爱情萌生的初期,关系是很脆弱的,双方没有任何链接,关系随时可以中断,所以通过话题和行为使得对话不中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只有不断交流才能使对方了解你,彼此了解之后才会产生链接,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才能因此而展开。
在之后的情节里他们不断寻找各种方式,使得对话不会间断,一旦间断了,他们彼时还很脆弱的关系也就结束了。另外就是画面镜头的运动,比较突出的是当Celine下火车时,在那一桢的画面里有一个短暂持续性的微镜头,画面下Celine嘴角的笑透漏出她的心思。
那一刻,她很开心。
但交流并不是一股脑儿的无所顾忌。张弛有度的深刻才最是能抨击内心世界的。之后在巴士上两人的举止互动,在唱片店里彼此不经意间的窥视与试探都表面了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在迅速升温。
在第二部里Celine说过一段话,大意是,“意义”是我们回朔过去时自己去赋予的。一件事情的意义,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一件事情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本身就证明了,意义是人为去赋予的,我们热衷于回朔过去,反复地去赋予意义。
Jesse描写他的这段经历就是去赋予意义,加深他回溯过去的这种意愿。而看书的Celine则相对更真实清醒,她说,“那太浪漫了,那不是我。那其实就是一个寻常的相遇,原本在简单的对话后就应该中断的,像任何一个浅尝辄止的搭讪一样,迅速结束又迅速被遗忘,Celine不想这样,才制造了话题,其后Jesse不想这样和Celine告别,也同样以真诚和略显滑稽有趣的方式将她拉下了火车。
如果是这样的剧情,大概可以想像的到,同一列火车上长相平庸的男女,也许真的能聊得非常非常投契,他们看过一样的书,喜欢同一部电影,讲的笑话能让对方哈哈大笑,甚至能理解彼此的某些小怪癖。但他们的面目是如此模糊啊,两个人的目光都没有在对方的身上停留过,下车的时候,大家也就这样擦肩而过了。
可是这样的剧情设定是无趣且平凡的。美妙且难忘的感觉是因为它与日常生活存在根本性的区别。所以从这个角度理解并不是命运赋予了他们爱情,爱情其实是他们自己创造的,尽管不能忽视,
“命运的偶遇这种幻想所具有的魔力。”
到维也纳后,他们参观了一座哥特风格的沃蒂芙教堂,在第一部和第二部里出现的教堂都是神秘的哥特式风格,而第三部里对应的是已经褪去浪漫爱情幻想的主题,教堂也变成了一个朴实的宗教建筑。
在这里哥特式建筑是一个很好的理解方式,在中世纪后期,法国国王为了能跟教会和封建领主抗衡,开始拉拢城市居民,于是市民文化与宗教文化开始产生冲突,并且教堂作为宗教建筑,其本身就是禁欲的,巨大化所营造的敬畏感,除了表达宗教情绪外,哥特式建筑也同样具有高度的理性精神,14世纪欧洲爆发了黑死病,死了欧洲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这场巨大的瘟疫中,对人们的心理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为什么神无法救我们?从而导致很多人的信仰发生了转变,催化了文艺复兴的诞生。
这种新的思想是:不信来世,尊重现世,以人为本。哥特式风格的建筑特点是高、尖、直,这一切在营造神秘感的同时也带来了浪漫主义精神,是理性与浪漫的交织,矛盾而又统一。这样的元素也贯彻在剧中的Celine和Jesse身上。
因为爱情的开端总是与神秘相伴,如果你完全了解一个人后,你可能就会发现他和你的想象的不一样了,爱情初期的这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就像是微醺的人,充斥着自我投射与热烈幻想。
【Celine说,电影原声】
(尽管我排斥大部分宗教的东西,可还是不自觉得感受到来这里的人迷失、痛苦、内疚……)
Celine和Jesse都不是传统的信教徒,在他们身上更多是属于年轻人的反叛和强烈的自由意愿。Celine就如那位算命妇人预示的那般,她想成为独立且强大到不依靠男性的个体,可与此同时她也同样细腻,渴望由衷的爱与被爱。而Jesse则更想成为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可对爱,婚姻乃至于家庭,他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
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Celine和Jesse的家庭环境。Celine的父亲总是试图把自己的女儿打造成完美的现代女性,她们经济独立,清新自然,拒绝陈旧。而Jesse则是多余的存在,他的诞生在一开始就是一个意外。家庭的不幸福让他无法感受过多的温情,只能走进看似愉悦却实则漫无目的的人生漩涡里。
之后Jesse在教堂中讲述了一个故事。
【Jesse说,电影原声】
对应在爱情中,即为,爱情之中没有神明,不是命运让他们相遇的,这种神秘的宿命感,是之后他们在回忆时一次次赋予的意义,于是那次偶遇在回忆中就变的越发浪漫和充满了决定性。
尽管理智上知道不是上帝安排的相遇,可是,一旦遇到了这种事情,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归结为命运的偶遇,感慨命运的神奇。
故事本身听起来像个恶作剧,但如果将这个故事理解为关于爱情的隐喻就很好理解了。同样的Celine在其后有过更明确的一段解释。
【Celine说,电影原声】
(我相信,世上要是有神灵,他不会在我们之间,不是你、不是我,而是存在于我们之间的这方土地,世间要是有某种魔法,他一定是产生于关于沟通和理解的不断尝试。)
爱情的本质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复杂关系,人与人联结的产生靠的是不断地沟通和理解。但是,我们又愿意将这些投射为一个个幻觉,回顾过去赋予偶遇一个决定性的意义,将自己的欲望塑造为命运的安排,披上浪漫的外衣,随即便产生了爱情。
3. 结语
在经历火车上的初步接触,唱片室的暧昧试探,摩天轮里的激情释放,最后深巷里的无言沉默,Celine和Jesse在坦白彼此的同时,也在尽可能的释放着他们压抑已久的反叛。
不可否认的是,坦白所具备的能量是无限巨大的,没有人能够完全承受来自另一个人的自我刨析,更别提毫无保留后的自我。以及在倾听的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个瞬间会让人分不清是心疼还是心动,总会有那么一个瞬间,就像是在某种容器中看到了另一个自我。
因而愤怒,哀伤,欢乐,奔放,困惑,燃烧。
这是美好而又纯粹的一夜,是足够刻印在记忆深处的回忆。直到他们彼此分别,在喷水池前的小憩,在不知名晨乐下的轻松舞动,在火车前的即将分别的拥抱与亲吻,这种充满了挣扎的爱意,也生动的诠释了Celine和Jesse对爱,对反叛,对自我意识即将挣脱开来,焕发新生希望的憧憬。
纵观我们的一生,其实很难得可以遇到一个像这样的人。
可以和你谈政治,谈理想,谈人生,谈性,如果遇到了,请你珍惜。爱情不就是找到一个和你契合的人谈天说地,彼此相伴到老吗。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