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才是主角:轟動日本的天才數位大臣唐鳳,打破框架的30種破繭思考。
如果真要說台灣民眾對唐鳳的觀感,多半會公認他確實是一名天才,但是否有到達崇拜的程度,我認為並沒有,多數的台灣人對她的存在抱持著平常心,就如同每個人之所以獨特地存在於世界上一樣,但在日本媒體與民眾的心中,因為與日本的IT大臣有著極大的年齡差距與天差地遠的電腦數位能力,於是對唐鳳產生了好奇與欣賞,而這本書也是由現居台灣的日本記者經由訪談而完成。
撇開書中對唐鳳種種的讚揚與崇拜,我想聚焦於唐鳳父母對她的教育方式與唐鳳本身看待事物的方式與價值觀,我認為這些比讚嘆吹捧更能讓讀者受益。先來談談唐鳳說父親從小與他都是採取蘇格拉底式對話,也就是說透過對話來澄清彼此的觀念與想法,而非單向傳遞自己的價值觀給孩子,我想也因為如此唐鳳從小就擁有自由思考的空間,也較不被傳統的框架所束縛。
唐鳳的母親曾經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過:「我不知道怎麼教小孩聰明,但我是知道怎麼把孩子變笨。你譏笑他、不理他、叫他閉嘴,就可以把一個原本聰明的孩子變笨。」
我認為這一段話非常有智慧,也值得所有父母自我省思,當我們希望孩子長成聰明伶俐的模樣,是否我們的行為正與這個目標背道而馳?唐鳳在9歲就開始寫程式、11歲便立志要做教育改革,除了天生擁有高智商,倘若沒有如此開明的父母,恐怕也難以成就如今廣納民意的唐鳳吧?!
唐鳳在書中提及他總是選擇以樂趣為優先的工作,因為這是最能讓自己感到愉悅且能持久的,若是單純出自於一股熱情或使命感是不夠的,畢竟熱情可能逐漸消退,使命感也可能因為階段性任務而宣告結束,唯有當自己對某一件事物保持好奇心與新鮮感的前提之下,才能在工作中享受樂趣並樂此不疲。
我們或許認為唐鳳一直在挑戰新事物很創新,其實在她的想法裡是任何權威都可以被質疑的,而自己也一直抱持著「可能是錯的」的心態,但她說這不是在反抗舊事物,因為反抗本身就是浪費力氣,她不需要去對抗眼前的那一面高牆,因為他早就站在那面牆之外。這一番話顯示出她的超然及智慧,也點醒了所有致力於改革創新的人們,有時候想法轉個彎能替自己省下許多力氣,說不定目標能更順利達成。
過往我們對於天才的刻板印象或許是不善於人際溝通或固執己見,但唐鳳的開放心態加深了與民意的密切連結,至少打破了民眾對官僚系統一板一眼的負面印象,也讓我們知道無所謂「主流」或「非主流」,很多思維其實都受限於視野,只要我們抱持著多元接納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人事物,將能不帶偏見地去感受到這世界帶給我們的驚喜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