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島嶼索隱 hidden story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人定必勝天?--變成半島的社子「島」

島嶼索隱 hidden story
·
·
從1960年中橫公路通車後,台灣一直瀰漫著「人定勝天」的氛圍,許多建設也相信著透過人的努力我們可以改變天地所帶來的不便。然而結果真的是好的嗎?

談起社子島,你會想到甚麼呢?是台北市罕見的鄉村景色?基隆河與淡水河交匯的壯觀河景?抑或是最近沸沸揚揚的土地徵收問題呢?不過這次要談的都不是這些,而是為什麼社子島的地名中,有個「島」呢?明明此處與陸地相連,不符合島嶼的定義阿,究竟真相為何呢?


 如各位所想的一樣,社子島「本來」確實是座島,從日治時代的堡圖可以看到,基隆河流經中山橋後分成兩條,一條拐個大彎後沿著今天基河路走,經過雙溪、洲美等地最後在關渡與淡水河相連;而另一條則是繼續向西行經今日台北交流道,在福德抽水站一帶與淡水河相連。而兩河道與淡水河所隔出來的陸地,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社子島。

日治時期的基隆河,三腳渡所在的區域便是社子「島」

而社子島變成半島要從一項改變台北市都市計畫的水利工程談起。基隆河下游進入平坦的臺北盆地後,因為彎曲處的流速不同,造成曲流發達。1963年葛樂禮颱風侵台,豪雨導致台北地區大淹水。災後,政府將致災原因歸咎於基隆河旺盛的曲流以及匯入淡水河的關渡河道太狹窄所致。

葛樂禮颱風對台北帶來毀滅性的災害

於是,後續推動相關「淡水河治本計畫」,先拓寬干豆門(關渡)河道為15公尺,疏分洪流,然後再整治河道,將圓山中山橋以下基隆河截彎取直,稱為基隆河基隆段(或基隆河西段)截彎取直工程。

黃色處便是當時的工程範圍

計畫從1965年開始,政府將環繞劍潭與士林的舊河道填平,在社子島後港墘西側開鑿一條挖出一條長1,828公尺、深5公尺、河槽寬150公尺、底寬120公尺的新河道,並在新河道上建造了百齡橋以利兩地之間的交通。

不過截至此時,社子島依然是座島,未與任何的陸地相連,直到1970年代初期,建造中山高速公路時,為了填固路基,便進一步將橫貫基隆和與淡水河之間的番子溝填為陸地,基隆河水流全數由截彎取直河道流入淡水河,而社子島也從此與台北市相連,不再是獨立的島。

1974年的航照圖,還可以大致看出河道與水域(紅框處)

另外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在河道改道後,東邊基河路沿線的土地漸形荒蕪。台北市政府便於1979年提出「基隆河廢河道改善利用計劃工程」,將原本殘存的河道填滿,改為住宅用地使用。過程中也拆除了原本聯絡士林、社子兩地,建於1939年的士林吊橋。這座吊橋本是當地民眾往來基隆河二岸的重要聯絡通道,對於士林人而言,意義非凡。也因此在北捷劍潭站興建時,刻意將站體建成吊橋的造型,茲以紀念。

士林吊橋與致敬的北捷士林站

回到社子島,如今的社子、士林一帶仍有不少遺跡可以見證舊河道的存在。例如環河北路三段與國道一號交叉口的北端,仍有一段原本番仔溝的河道作為抽水站與排水系統的水道使用;通河東街與承德路四段二巷的交接口一帶則有個名叫「三腳渡」的地名,這裡是過去劍潭、大龍峒以及社子島的渡口,因為通往三地而被稱為「三腳渡」。

三腳渡一景

除了這些遺跡外,看似光鮮的基隆河改造計畫事後諸葛來看也不算成功,關渡一帶拓寬工程反而導致淡水河有了海水倒灌的問題,五股鄉洲後村(今五股溼地)首當其衝,大潮一來就變成沼澤,肥沃的良田變成鹽化的爛地,旋即被劃分為禁建的一級洪水管制區。此外,原本彎曲的曲流間數百公頃的河川地是可以當成洪氾區滯洪的,雖然截彎取直創造了大量的新生地,卻也讓水更快的沖到下游,對下游的人們造成財產生命的威脅。

五股溼地曾經是洲仔尾聚落

從1960年中橫公路通車後,台灣一直瀰漫著「人定勝天」的氛圍,許多建設也相信著透過人的努力我們可以改變天地所帶來的不便。然而結果真的是好的嗎?我想從小小的社子島變半島以及大台北水利的改造計畫,可以細細的省思這四個字的意義與對錯。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