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老衲|同與不同(終結篇)

七月流火
·
·
IPFS
·
關於自由、關於傳統文化傳承,即便三百言兩百語也很難講清。幸虧我們無需寫出答案,提神醒腦即可。文章終於可以完結了,真誠希望@老衲能繼續生產毒奶,也希望我可以拿回批評和質疑的權利。

老衲:如果還是太模糊,不妨就參考一點西方元素吧。相對而言,西方看重個人還是多於整體;東方看重整體多於個人。是以表現在英雄主義上,西方的多是英雄在基層打拚,東方多是拚上高層,或拚上去請高層改變,然後高層就英明神武地改變了。看重整體當然有其好處。不過現在是過於看重整體。所以才希望能多停留在個人一點。但是也不要像西方那樣過於個人。各有各的災難。

 

七月流火:能不能有個實際一點的例子?

 

老衲:既然是談中華文化,那還是引用一下個人的修為法,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然後這樣實際運作一番看看。

 

我國防疫預算的用度,一筆2314萬元「研發快篩試劑」費用用來補助國衛院和國防醫學院的試劑研發,前年四月已技轉五組企業團隊。然而去年卻有一間受技轉的企業偽造快篩被提起告訴。而公部門負責人說,「這無法事先防止」。是的,的確如此。

 

但如果多審問一點,會發現該公司當時是一個資本額只有50萬、製造電子零件、電子材料批發和貿易的公司,根本沒有製造過藥品。當然也沒有生產藥廠的廠房。然而卻能在四月時通過資金能力和技術能力的嚴審。是的,的確如此。 

加之有一間小吃店公司且先前無任何醫療專業和相關實績,能以資本額200萬元,登記生醫公司承攬政府高達16億元的標案。是的,的確如此。

 

這無法事先防止?巧的是,這公部門負責人,是我國防疫指揮官,由他來做下面這個決策:與病毒共存,還是封城清零。

 

且先不說他的選擇。我們想想自己會有什麼選擇。先看著上海的封城清零。諒必猶豫者眾。故多數應該會回答你:與病毒共存。

 

但如果你看看美國死亡人數已經堂堂破百萬了。每天大概三百多人死亡。其中尚未施打疫苗者佔多數。你會不會稍微猶豫一下?如果,你再回頭看看,一個開放共存時,快篩不足量,未成年疫苗不足量,且施打率還沒提升,針對疫情的用藥還沒到貨的小島,你會不會又更猶豫一點?

 

如果,你再回頭看看開放之前的幾天的管制,那個靠民眾自主半封城的嚴格隔離管制手段其疫情擴散速度,你會不會覺得,其實,共存的時間點,是可以掌控的?至少,是可以多掌控個兩三週的?你會不會多一點時間,先多準備點什麼?

 

如果,你不回頭看得那麼遠,就看開始共存的那些日子,隔離期間不那麼快縮短,人數會不會那麼快增加到超過藥品的量以致於要限定對象用藥?以致於醫護人員護病比居高不下?以致於確診的密切接觸者要提早解除隔離出來上工?

 

而政府是不回頭的。他們看的是整體。是與病毒共存的整體政策,是要與國際同步甚至更早開放的國策。處於這種境況,再加上我們舉的第一段審查的例子,對這個決策,你會不會多一點猶豫?

 

我們再回頭看看人。看看身邊的人。看看畫面上急診室的人。看看隊伍中的人。看看,重症人數使加護病房不夠用,重症死亡率近八成。你還會說這個路線好嗎?

 

也許我們是只有共存這條路。但共存的方法和速度沒有選擇嗎?再拖延一段時間不會更好嗎。甚至我從這些現象還推導出國家準備之不足。彷彿不是有計畫性地與病毒共存,而是一種突然性地與病毒共存,而死不承認。當然也只是推論而已。

 

那回頭看完了,能做什麼?容易啊。不說了嗎?人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守好自身,照顧家人,減少外出,避免耗費醫療資源,但備妥萬一時的用品,也不推廣政府的那套共存法,甚至幫著身邊的人取得保護。

 

哪一件不是人該做的事?他只是不是上面的人要我做的事而已。改變不了上面的,難道我還不能改變自己?還不能幫到人嗎?沒有什麼事情是必須上位以後才能做的,除了做官。所以當個人吧。當了人,你會有很多人應該做的事情做。當了人,你就懂了。

 

這也還是中華文化,不是嗎?只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從上,而從終端。終端在人。在己。著眼事實,分析數據,知其利害,但憫眾人,本善行事。多看多聽多問多想多做。少跟隨。不要人云亦云。試著形成自己的觀點。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讓你有自己的答案,而不是轉述別人的答案。根據自己的答案行事,而不是聽別人的答案做事。即使我們求得的答案可能會有不同,而行為有所不同。無妨。就不同吧。也許能求同存異,也許不能。

 

就這麼著吧。終端就應該不同的嘛。多看看終端,多看看人。多關心人。多關心身邊的人。如此整體也會更好。用完整的人和團體合作協調。而不是用整體的形狀來改變自己。有大局觀很好,但得先有人才有大局。

 

老衲:說了這麼多,版面應該夠充實了吧?

 

七月流火:但這內容很空虛啊……

 

老衲:因為讓我總結,內容就一句而已啊。

 

七月流火:哪一句?

 

老衲:文化是人活出來的。你活成什麼樣的人;就會有怎樣的文化,你的土地允許怎樣的人活著,就會有怎樣的文化。所以說只要人活著文化就不會斷,就還會改變。只是改變可能需要填進很多人的血肉。

 

七月流火:這貌似不只一句啊?

 

老衲:那換你總結試試?


七月流火:我……總結?這……莫非,這是我為自己精心挖的大坑?

 

老衲:難怪我一直感覺被出了大難題。

 

七月流火:我不是只應該負責出難題嗎?

 

老衲:出來混遲早要還。丟出的迴力鏢總得自己接著啊。何況這課題也不只我們獨有。

 

七月流火:是的。這也是我們的課題。正如你所說,「文化是人活出來的。你活成什麼樣的人;就會有怎樣的文化,你的土地允許怎樣的人活著,就會有怎樣的文化」。活成怎樣的人,常常受環境影響,這又涉及到自由的問題。

自由與文化傳承並非全然無關的兩個題目,它們一定程度上具備因果關係。沒有適當的自由就沒有健康的文化傳承。

 

老衲:這兩個問題,就像一個迴圈,彼此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七月流火:如果存在20961個敏感詞,需要用錯別字或英文字母代替,這樣的自由狀態下,文化傳承只是個笑話;這樣……算傳承文化,還是傳承荒唐?

老衲:20691個詞?統計這麼精準嗎?管成這樣,還讓不讓人說話?

 

七月流火:因此越來越多人選擇沉默。但沉默無法解決任何問題,而且這個禁詞數字依舊在繼續增加。我聽過這樣一句話:「真正的自由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不想做什麼就可以不做什麼」。我希望首先得到的是「免於恐懼的自由」,然後是被當做具備獨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對待,可以自由選擇,自由閱讀與吸納,而不是按需投餵,偏聽偏信。你和你們呢?

 

老衲:我們恐怕是在過於自由的不自由中求生存。在覓食中選擇被餵食。

 

七月流火:自由與文化傳承,這兩個話題實在太大了。真的無法總結。

 

老衲:所以就不總結了吧。

 

七月流火:(瞪)以前每次聽他人說「拋磚引玉」,心裡總是默默地嗤之以鼻,並努力微笑著忍住奔湧而出的一個詞:「虛偽」。但,我們的這一篇真的只能算是拋磚引玉。

 

老衲:只是這磚有點多。都夠蓋出磚瓦房了。看這房價,怕是和田玉也接不住吧⋯⋯

 

七月流火:(挑眉)你還讓不讓我說完了?

 

老衲:你說,你說。

 

七月流火:中華文化傳承,是所有華人共同面對的問題。而自由是全體人類的問題,希望更多文友能夠參與這個話題的討論。

 

老衲:您這總結得好隆重啊⋯⋯


七月流火:因為這是個隆重的問題。

 

老衲:但我們要發表在輕鬆的舞台上啊⋯⋯

 

七月流火:那也無損問題的嚴重性啊。

 

老衲:但是損失了娛樂性啊。

 

七月流火:那你說要怎麼補上個結尾。

 

老衲:那當然得照著兩岸三地的文化習慣收尾啊。

 

七月流火:所以要怎麼收?

 

老衲:像你們那,可能就會說,這個問題我們會在幾十大裡進行充分而完整的討論,務求指出一個方向,讓文化和自由有一個可以發展的空間,按部就班地推展下去。並且將指定幾個重點城市作為指標對象,讓先自由帶動後自由;有文化帶動沒文化。

 

七月流火:怎麼又繞進去了啊!

 

老衲:噫,問題不就在進去和這裡嗎?

 

七月流火:那你們呢?

 

老衲:我們就更簡單啦。啥都不用說。把文章改個顏色就好。

 

七月流火:這麽容易嗎?

 

老衲:問題就在這麽容易啊。能放心討論得了這兩個問題的時候,我想我們就沒有問題了。

 

七月流火:我由衷期望有這一天。

 

老衲:誰不想呢。

 

老衲&七月流火:下台一鞠躬。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logbook icon
七月流火写了很多年,如果没人喜欢阅读,就试着换一个方式。 一个偶然机会关注到性少数群体,她们就像一个放大镜,将我们的遭遇展示的淋漓尽致。 于是,我愿意讲述他们的故事。
  • Author
  • More

一周

爱的奇迹——跨性别女性菲菲的故事

做一个频道,发几声嘶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