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獨居年華(三)
自從看過《湖濱散記》後,我確認了假如人只為維持生命,所需要東西的是甚少的。確認了這個後,我真正明白哪些東西是必須的,哪些東西只是由於需要,而需要的是可以自己選擇的,必須的就不能。比如想穿一件漂亮的衣服,這是需要,人每天吃飯、睡覺,這就是必須。然而很多人好像不知道需要是可以自己選擇的。我們穿一件漂亮的衣服,是為了別人而穿呢?還是為了自己而穿呢?明白這個,減少需要,留下必須的,心靈就能自由,我這樣想。
自己住套房的那段期間,由於沒有打擾,確實看了不少書,其中一本就是《湖濱散記》。我深受作者的感染,開始盡量過起簡樸的生活,衣食住行,都盡量簡樸。到一個程度,衣著上差點穿上以一塊布做的袈裟,可是這樣就不能上班維持必須的了。然而衣著還是非常簡樸,穿很便宜的衣服,就是經常穿那種麻質褲,褲頭是橡根的那種,上身穿一件沒任何花樣的淨色T-Shirt,沒有用任何護膚產品,洗澡、洗髮清潔液之類也沒有,本打算自製牙膏,後來發覺比較麻煩就放棄,用些普通貨。
搬進去的時候,我買了一個單頭電磁煮食爐和一個煲,可是到我搬出去時,只煮了一次即食麵。開始的時候,我到附近嚐試各種食店,後來發覺都沒有什麼特別,結果也走向極簡單,就是在樓下KFC每次要同樣的烤雞翼、葡撻、粟米和可樂,用不著想吃什麼,也不感覺厭倦,大概是20%為味道,80%為充飢吧。
每個選擇都存在一定的代價,選擇這樣的生活,享受了這種隨意,就有相應的代價,在香港這種地方,代價大概就是不用想望找到女朋友了,所謂人靠衣裝,在香港這地方也是尤其明顯的,尤其在異性相吸這方面,人家看你這身衣著,就覺得你是怪怪的,也不會想像會跟你一起。這個我當時就明白,但除了自己的價值觀外,還真想看看別人對於這樣一個我會有什麼反應。在工作上,有時我也要見人的,有些差不多年紀的異性會對我投以些目光,當然不是很明顯那種,但我是察覺的。也沒什麼所謂,反正就是有一半想做一下實驗。
人性並沒有令我失望,藉著了解自己,就明白人是群體的動物,人受遺傳和環境支配、塑造個性,遠遠大於靠著自覺去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所說的存在先於本質,即是主張你有自由成為你自己想成為的人,我想沙特還是過於樂觀了,在本能、飢餓和生理痛苦底下,什麼哲學也不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