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行记·35 “十动然拒”的破解之道 (理由和原因不一样)

528491
·
·
IPFS

“十动然拒”虽是新词,道理却是古已有之。很多人说话做事都能让人“十分感动”,最终却免不了“然后被拒”,症结只有一个:错把理由当成了原因。

想不被拒绝,先得知道人家接受或者不接受的原因。然而人类这个聪明绝顶的物种,在回答“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几乎从来就没有老实过。所以你能听到人家大大方方讲出来的所谓“原因”,几乎可以肯定只不过是些“理由”甚至借口。至于真正的原因,从来就不是冠冕堂皇让人“十分感动”的那些演说稿,而是必须简练揣摩才能有所体悟的潜台词。

就拿“十动然拒”这个词的原典出处来说,青涩少年写16万字情书想打动女生,完全是一腔热血不通世故。男神制造浪漫抱得美人归,能说出口的理由当然是“因为”好感动好浪漫,但是如果你天真地相信这个“因为”就能带来“所以”,没有高帅富的金刚钻,也想揽白富美的瓷器活儿,就算把情书写到诺贝尔文学奖的级别,无非也就是赚得女神的一把眼泪而已。

说到眼泪,某热门相亲节目里有这样一幕:男嘉宾从事抗灾抢险舍小家为大家,全场自然是一片人间真情大爱无疆谁也不好意思灭灯。最后,这位意气萧索写满沧桑的中年男人,选了个完全气场不搭的职业模特,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女神哭得稀里哗啦,像台卡住了的CD机一样反反复复播放一句“你太伟大了,我配不上你”,总之打死不跟你走。谁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是谁也都知道她只能这么说。所以说,世界上第二愚蠢的问题是“为什么爱我?”,唯一比它更愚蠢的,是“为什么不爱我?”——你让别人怎么回答呢?原因太伤人,理由又太无聊。

此事不只关乎风月,凡是与人有关的现象,都存在原因与理由之别,轻信人们给出的理由,只会让我们误解真正的原因。比如说,古代的雅典和罗马都曾有过王政时期,为什么后来没有国王了呢?罗马人的理由是,他们的最后一个国王塔克文太可恶,骄横暴虐民怨沸腾,所以人民起来反抗建立了共和国,从此再也没人愿意背负“国王”这个可耻的名称。而雅典人的理由则是,他们的最后一任国王科德鲁斯太伟大,牺牲自我使城邦免于陷落,所以后世没人配得上“国王”这么崇高的名称,干脆把王政废掉算了。你看,同样是取消王权,罗马人是“因为”国王可恨,雅典人是“因为”国王可敬,在这两个民族的意识形态中,居然是用完全相反的理由来解释同一个现象,可见这些理由是多么不靠谱。

当然,真正的原因要懂,高端大气能撑住场面的理由也要有。而最有效的说服之道,是将真实起作用的原因(往往上不得台面)巧妙包装在价值观正确的理由之中,既能触动对方心里的小九九,又无损于义正词严的光辉形象。

不这么做行不行?岳飞提供了一个反例。两宋之际,前线将领把家人放在朝廷当人质,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也是皇帝能信任你的真正原因。但是岳飞一心求战,上书直陈愿意把老娘和老婆都押上,直眉愣眼地省去找理由的麻烦,搞得高宗很没面子,没有感动就直接给拒了。而战国时的义士鲁仲连则提供了一个正面的例子,他去游说魏国将军辛垣衍抗秦,用九成的篇幅讲不能让秦王称帝的大道理,最后捎带脚提了一句:秦要是真的称了帝,就要“变易诸侯之大臣”,到时候“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你能保住现在的地位吗?前面的慷慨激昂提供了足够的理由,最后这句给出了非如此不可的真正原因,结果是辛垣衍十分感动,然后接受了鲁仲连的建议。

所以说,理由只能感动人,原因才能驱动人。要避免“十动然拒”,先得分清原因和理由,再以理由为表,以原因为里构建令人“十分感动然后接受”的论述。至于话说到什么分寸,潜台词和表面文章的比例怎么拿捏,还是岳王爷说得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自己琢磨吧。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