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要不要來我家看貓貓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迷因、梗圖、哭哭貓

要不要來我家看貓貓
·
·

《百姓貴族6》居然五月就出了,嚇爆。


思想、文化是怎麼傳播的呢?它們又是如何在不同的時空中變化的呢?如果將生物學的概念放進人類文化中,我們便可以發現,詞彙、語言、思想、乃至文化,都是具有生物性的;而其中一部分的現象,可以利用演化的概念加以闡述。

以現今的證據,生物在演化的過程中大致可以歸納為四個階段,分別是:

  1. 同一個物種 (species) 內,不同個體間具有可以遺傳的變異。
  2. 該物種大量繁殖,導致資源匱乏。
  3. 具有不同變異的個體戶相競爭資源。
  4. 具有競爭優勢的個體存活,將變異傳至後代。

如果把相同的概念套用在文化活動上,有趣的事情便開始發生了。首先,一個「迷因」1 可能大量傳播,被引用、編輯、改寫或是重新創作。這些由原始迷因「產下」的後代彼此間具有差異;然而,因為人類的思想與傳播手段有限,僅有部分的「後代迷因」可以被長久留在社會與思想文化中。因此,後代迷因們便必須互相競爭,最終只有容易被接受、傳播的那一群後代迷因可以被流傳,進而產生出更多的迷因寶寶。

如果以圖像來舉例說明,文字在迷因的傳播上,可以說是最初的載體;而後器樂、錄音及廣播的出現,使得聲音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文字。然而,以圖像作為文化載體,相較於文字、聲音又更容易為多數人所理解及記憶;網際網路的普及與技術提升,使得圖像更加容易傳播。因此,有趣、易於記憶的圖像在近年來大量出現,進一步形成梗圖現象;而文字迷因或是聲音迷因則無法與圖像競爭,在這一輪的競爭中漸漸屈居下風。

總結而已,文化現象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利用生物的演化加以闡述,這便是「文化的生物性」。迷因作為文化的基本單位,變異、繁衍、彼此競爭,而後產生了不同的思想與社會現象。在這之中,沒有所謂「最好的迷因」,只有「最適合當下時空的迷因」,正如同聲音取代文字、圖像取代聲音一般。

不過以影片做為載體的迷因開始慢慢興起⋯⋯

幫梗圖迷因哭哭

1:迷因,用於形容文化單位的抽象概念,可能是思想或是符號。可以類比作生物學中的「物種」,詳見Wikipedia, Mem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me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