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纨芙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关于“张爱玲”

纨芙
·

最近半月以来又“沉迷”于张爱玲,但《小团圆》无论如何都读不下去,我以为是我自己丧失了某种对文学的热情,太久不读书以至于读不进。前几日偶然看到许子东老师发的微博,大意是他在“喜马拉雅”的细读鲁迅作品的节目又重新上架了,我循着微博又找到喜马拉雅,又发现了他的“细读张爱玲”的节目,最记得的一句slogan是“在张爱玲面前任何细读都是粗枝大叶”,听到这句不禁哑然失笑,确实,我自以为读了很多却发现不仅数量上读的也不算多,在细读方面我确实总是“一目十行”,过分地粗枝大叶了,还不如当时看《色,戒》的影评对里面的解析看得认真。

我听了几节许子东老师的课,意识到自己愧对于自称是“张迷”。也找到了自己大概为什么读不下去《小团圆》的原因了,当然也许是我为自己阅读的懈怠在找借口罢了。他在“假如《小团圆》在1975年出版”这一节里说到,很多研究张爱玲的学者在读完《小团圆》后都很质疑是否是张爱玲的作品,挺好笑的。或者表示完全无法理解这部作品。

《小团圆》出版于2009年,那年我刚进初中,印象里就有这本书似乎掀起了一小点“狂潮”,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张爱玲的作品,装帧也很可爱,简单的白色,缀有红色或蓝色的古典花样。初中那三年我买了十本左右这一套的书,还记得学校旁边的书店新上了一本薄薄的《异乡记》,当年我受困于学校里,还要特地托同桌带给我,有时候省吃俭用就为了买书,现在想来也挺好的。

有时候感觉自己有够啰哩啰嗦,只是想描述一下重拾张爱玲的缘由就写了这么多。时间的流失就像我不知疲倦读一本精彩绝伦的小说,读完怅然若失,怎么这么短,一点也不够读,刚翻开的时候不过是昨天罢了。时间就这样。都不够我读完张爱玲的作品。印象很深的是高一还和初中的好友一个班,很珍惜,当时每周四在校图书馆有一两节阅读课,她那时在读一本已经翻得很旧的张爱玲的《传奇》,很古旧的版本,封面也有一种过去的味道。好像那时我就不怎么再读张爱玲了,不知道为什么。高中读了几本印象深的,最喜欢《苔丝》,当时很喜欢《平凡的世界》,激励了我一天的时间好好学习。还看了些诸如《香水》、《安娜·卡列尼娜》一些印象不大深的经典。

高中军训时带了本张爱玲翻译的《老人与海》,读完了却不大明白,也许是习惯了现代偏白话文的译法,张爱玲半文半白带着《红楼梦》味道的翻译总是读不惯吧。

依稀记得和初高中的那个好友的友谊和张爱玲的作品有着某种密切的关系,但现在却一点也想不起来我们俩聊她的作品的细节了。

这几天一直在“努力”读《小团圆》,读得很慢很慢,不像以前看《半生缘》还是后来看《沉香屑·第一炉香》几乎都是一口气读下来不带停的,读完还嫌不够。

2020年5月22日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