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兰德维希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读《反杜林论》【壹】:引言、先验主义、一般世界模式论

兰德维希
·
·
很明显,杜林的全新的绝对正确的哲学仅仅是一个不伦不类的空想社会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的辩证的粗浅的结合。

文/Bruce Yu

(其他贡献者:薯条Fries)



前言

这篇文章是我本人在阅读《反杜林论》时所做的笔记的扩充和总结。希望我个人对《反杜林论》的理解能够给予其他想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当时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人一个参考。我将用四篇文章总结我读《反杜林论》时的思考。

这一篇文章包含了我对《反杜林论》整体内容的一个简短的思考、对《反杜林论》引言的介绍、以及对第一编《哲学》中的先验主义思想和一般世界模式论的说明。


对于《反杜林论》整体内容的思考

对《反杜林论》的内容,中共给出了这么一段解释:“[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问题是不能解决贫富关系、劳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社会矛盾问题。尽管资本主义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但今天看来,其最大的问题仍然是这些问题。只要还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还没有实现,或者没有最终实现,这些问题就永远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永远有效。”这一段话是我从人民网上直接截取的。很明显,中共把《反杜林论》理解成类似于毛泽东所写的《矛盾论》与《实践论》那样借着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来支持,甚至是美化,某些政治集团、政治理念、和政治行为的文章。

与中共官方所给出的理解不同,我个人认为《反杜林论》的重点并不是所谓的政治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即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倡导的以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为基础的共产主义思想)。文章的作者恩格斯没有在《反杜林论》里死板地使用教科书式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概念去批判杜林。《反杜林论》没有像后世的大多数社会主义政治哲学文章一样,事先提出某种观点,然后使用社会主义思想和辩证法去试图证明这种观点以及其所支持的行为是正确的。虽然恩格斯写《反杜林论》这篇文章的目的的确是为了反驳杜林的政治理念以及杜林在他的书中对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观点,恩格斯并没有直接用他的政治哲学,也即是没有直接用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批判杜林的思想,而是使用辩证法说明了杜林的社会主义思想中不符合科学,也即是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地方,进而提出他本人通过辩证法和当时的学者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所得出的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观点,从而佐证他的政治哲学思想相较于杜林先生的思想的进步。因此,尽管《反杜林论》是一篇对“马克思和我[恩格斯]所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比较连贯的阐述”,与人们想象的不同,这篇文章并不只是定义并运用了马克思主义中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阶级等等概念所做的系统性的讲解、阐述、和辩护。


《反杜林论》的序言和引论

《反杜林论》的引论总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论,说明了最初的启蒙学者的资本主义思想是如何演变成现代社会主义思想,其中包括了对资本主义(启蒙学者)、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形而上的社会主义(魏特林)、近代德国哲学(黑格尔)的发展的解析。第二部分是“杜林先生许下了什么诺言”。恩格斯引用并讽刺了杜林先生在他的著作中的一系列夸夸其谈——即杜林对“绝对真理”的发现——和杜林对先前的社会学家的不切实际的批判。

在概论中,恩格斯在解析社会主义的发展史时,主要阐述了历史与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之间的关联性:法国大革命的乱象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建立导致唯心的启蒙思想转变为唯心的空想社会主义;而空想社会主义继承了启蒙思想中的“解放全人类”的思想,却并没有产生唯物主义历史观;坚持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空想社会主义学派之间激烈的辩论解构了社会的要素,社会哲学在形而上学的框架内进一步发展;杂乱的形而上的社会哲学发展促使黑格尔提出科学辩证法,将运动、发展、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而不是单一、一成不变、泾渭分明、互相独立的概念,视为世界的架构;兴起的工人运动暴露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专政的问题,促使一部分社会学家——例如青年黑格尔学派中的马克思——利用科学辩证法解构历史和社会,进而意识到基于物质基础、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的阶级之间的斗争,而非思想、民族、国家这一类抽象的的概念的斗争,才是历史的唯一推动力;最终,对这一发现的讨论促使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诞生;而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生产结构关系的进一步解构,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概念。

很明显,恩格斯在概论中对社会主义的发展的解析是有脉络的,是有关联性的。这种关联性就是科学辩证法的体现。历史局限性在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并且构造出了他的唯物史观的脉络。在阅读概论时要注意,历史局限性在当时的主流思想中起到的作用。

恩格斯在讨论空想社会主义时提到了: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继承了启蒙时期的思想,相信绝对真理的概念,并认为思想的发展是偶然性的、由部分社会精英推动的。

“[在他们眼中],真正的理性和正义至今还没有统治世界,这只是因为它们没有被人们正确地认识。所缺少的只是个别的天才人物,现在这种人物已经出现而且已经认识了真理;至于天才人物是在现在出现,真理正是在现在被认识到,这并不是历史发展的进程所必然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事情,而纯粹是一种侥幸的偶然现象。”——恩格斯《反杜林论》
空想社会主义 图片来源:Marxists Internet Archive

而提到黑格尔时,恩格斯在认可了黑格尔本身的才能同时,说明了19世纪的社会学研究与黑格尔的历史性突破之间的关联性,并进一步阐述了当时黑格尔本身的历史局限性。恩格斯认为,因为19世纪的社会学研究的进展,黑格尔突破了过去的社会主义的形而上学的概念。然而,因为当时研究的局限性和他本人因为时代所产生的唯心主义思想,他并没有完全突破唯心的“绝对真理”这一概念,并再一次试图将事物的发展归结于某些生来便有的、一成不变的“观念”——即是将事物看作是某种玄之又玄的大道的体现。

同样,在讨论唯物史观时,恩格斯并没有把马克思取得的进展归功于他本身的才能。他提到了19世纪30-40年代的工人运动促使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诞生:

“但是,当自然观的这种变革只能随着研究工作提供相应的实证的认识材料而实现的时候,一些在历史观上引起决定性转变的历史事实已经老早就发生了。1831年在里昂发生了第一次工人起义;在1838—1842年,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既英国的宪章派运动,达到了自己的最高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的阶级斗争一方面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资产阶级新近取得的政治统治的发展,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的历史中升到了首要地位。事实日益令人信服地证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一致、关于自由竞争必将带来普遍协调和全民幸福的学说完全是撒谎。”

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黑格尔哲学再到马克思,一条十分清晰的历史脉络展现了出来。我认为,恩格斯在这条脉络中,也给出了一些自己对于历史的独特的见解。例如,恩格斯提出:“虽然黑格尔和圣西门一样是当时最博学的人,但是他毕竟受到了限制”。在恩格斯看来,博学与否,不在于他的思想是否“正确”,而是在于其思想是否部分突破了当时历史的局限性。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哲学的元素理论,毫无疑问,从头到尾都是错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他被认定为“博学”和“伟大”。圣西门和黑格尔的思想,即使是在恩格斯写文章的那个年代,也被进步的社会主义者们认为是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的伟大。同样的,一个人物和思想的伟大,并不影响他的学说的不完整和错误,而这或许也是当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马克思和他的唯物史观的伟大,并不影响当今的社会主义者们对原始的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修正。这种修正,不同于全然背弃历史唯物主义的修正主义,而是一种对正确的辩证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扩大和深化。如今马克思主义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修订并不意味着抛弃阶级斗争的思想,而是抛弃已经僵化的顽固的过去的马列毛思想中的局限的和教条的内容,重新确立新世纪的阶级斗争的思想。

《反杜林论》是一篇严肃的社会学文章,但是当看到杜林先生那凌乱的豪言壮志时,却感到了一丝滑稽。在恩格斯摘录的语句中,杜林先生宣称他发现了一个“排除梦幻的和主观上受限制的世界观的任何倾向”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并且“这种哲学不承认任何仅仅是假象的地平线,而是在自己强有力地进行变革的运动中,揭示外部自然和内部自然的一切地和天”。很明显,杜林的全新的绝对正确的哲学仅仅是一个不伦不类的空想社会主义和黑格尔的唯心的辩证的粗浅的结合。如果处于圣西门和黑格尔前的时代,杜林和他的“终极真理”或许还能称得上是进步的。然而,在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处于同一个时代下,这种思想无疑是退步的。

欧根·卡尔·杜林 图片来源:Britannica


恩格斯对杜林的先验主义思想和一般世界模式论的批判

在正式导读《反杜林论》的正文之前,因为我个人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所受到的惊吓,我必须要对杜林先生做一段个人的批判。我希望这段批判会给其他想要读《反杜林论》的人提个醒:《反杜林论》反的是杜林,所以别被杜林的话给吓跑。

在阅读《反杜林论》时,我突然发现我的阅读水平是如此的差劲,比我读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的时候还要差劲得多,吓得我以为我得了阅读障碍症。但当我遮掉了杜林先生的话语、只看恩格斯的话语时,发现这并不是我的问题、而是杜林先生的问题。举个例子,这是我认为杜林先生最简单且结构清晰的一句话:“如果想给意识和知识的基本形式以‘人间的’称呼,借以排除或者哪怕只是怀疑它们的至上的意义和它们的无条件的真理权,那末这就贬低了这些基本形式。”先不提将意识和知识的存在凌驾于人类的大脑活动是有多么的荒谬,这一句话本身就是被杜林先生故意复杂化了。从古希腊到春秋战国,几乎所有的古代哲学家都提出过先验主义——即有某种特定的、一成不变的、凌驾于人类活动、却又时刻能被人感受到的概念的存在(道、天地、心灵、神、灵魂)。而近代的哲学家们就更不用说了,在形而上学的道路上卡到了死胡同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莱布尼茨的单子和思的概念、甚至是黑格尔的逻辑和原则,这些先验主义概念近代哲学家们已经提出了无数次了,然而没有一个像杜林先生那样啰里啰唆的,更别提他是如何剽窃黑格尔的思想,甚至把它复杂化的(不如说是杂乱化的)。

黑格尔 图片来源:Wikipedia

恩格斯本人在第一编《哲学》中首先就批判了杜林剽窃黑格尔的思想却又不断贬低黑格尔的行为。杜林剽窃的理论基础被黑格尔概括为:先验主义和一般世界模式论。在批判了这两者之后,恩格斯又指出了杜林在自然哲学、人伦学和法学以及黑格尔的科学辩证法上的错误观点。我个人认为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主要是集中在自然哲学、人伦学和法学等方面,而不是先验主义和一般世界模式论中的形而上的世界观。这当然并不是因为杜林自己的逻辑严谨性,而是因为黑格尔的理论的严谨性使得恩格斯找不到太多逻辑上的纰漏。

恩格斯首先批判的就是杜林的先验主义。先验主义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物质和感觉经验所存在的。据杜林本人而言,他的先验主义已经超脱了传统的先验主义,达成了“否定的否定”,形成了“排除梦幻的和主观上受限制的世界观的任何倾向”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恩格斯将杜林的种种概念与黑格尔的著作中的种种概念进行对比后,发现杜林的先验主义只是对黑格尔的剽窃。杜林认为:哲学是“世界和生活的意识的最高形式的发展”,包括了“一切知识和意志的原则”,是凌驾于人类的社会活动之上的。而恩格斯则批判了这种观念,认为:

“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恩格斯这里所指的是,哲学中的概念,本身是人类社会对自然界进行研究所产生的,而不是这个概念导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例如,“宇宙”这个概念并不是本身存在的,这个概念也没有导致宇宙的诞生;而是因为宇宙诞生了,人类也对自然界中的宇宙进行了研究,从而有了“宇宙”这个概念。并且,“宇宙”这个概念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人类对宇宙的研究的进步会导致“宇宙”概念的变化,而自然界中的宇宙的变化,例如宇宙大爆炸、红移现象,也使得这种自然变化后的“宇宙”概念,发生改变。

杜林为了证明他的先验主义,还狂妄自大地解构了哲学——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将“事物的一般状态”“还原为基本形式和基本元素”——并得出了他的结论:“除了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哲学只有两个真正的研究对象,即自然界和人类世界”——也即是一般的世界模式论(逻辑),关于自然原则的学说(自然哲学),以及最后关于人的学说(心理学、社会哲学、或是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他认为:逻辑、自然哲学、社会哲学包含“某种内在的逻辑次序”。的确,逻辑、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之间有着极强的关联性。但是,通过“次序”一词以及杜林的其他言论,恩格斯发现杜林的重点并不在于这三个概念逻辑上的关联性,而在于这三个概念的先后顺序。

杜林在这里默认了逻辑>自然哲学>社会哲学。在他看来:逻辑是一切的根本,将逻辑应用于自然界,就产生了自然哲学,而将自然哲学应用于人类,就产生了社会哲学;逻辑学包含了自然哲学的内容,而自然哲学也包含了社会哲学的内容。他为了证明这种“内在的逻辑次序”,还引入了数学中的集合的概念。他试图证明:因为宇宙的集合>地球的集合>人的集合,所以宇宙通用的哲学的概念(逻辑和数学)>地球通用的哲学的概念(自然哲学)>人类社会中通用的哲学的概念(社会哲学)。

这个逻辑乍看上去是对的,实际上是大错特错。这里,杜林先生偷换了概念。他将人类社会中通行的逻辑和数学的概念与他所设想出的宇宙的”终极真理”等价了,并将人类社会中通行的对自然界的理解与他所设想出的地球的全部真理等价了。恩格斯是这么反驳杜林的:逻辑、数学、哲学这些知识和思维的确“具有脱离任何个人的特殊经验而独立的意义”,然而,他们无法脱离人类社会、脱离自然界、脱离物质而存在。

这里恩格斯并没有过多论述这一观点。我举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解释恩格斯的观点:因为牛顿烧画像的行为,胡克的长相这一知识消失了。这种消失并不是因为胡克是没有脸的,而是因为这个知识脱离了人类社会(牛顿烧了胡克的画像)并脱离了自然界(胡克去世,尸体腐烂,同一时期的记住他长相的人都去世了)。而为了更好的理解自然概念(例如数学)为何不能脱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我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假设人们都忘记了一些自然概念,这些概念自然就在人类社会中消失了。但是,因为这一部分自然概念还存在于自然界中,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些概念,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研究,是可以被人类重新研究出来的。然而,如果自然条件变了,这一部分自然界中的自然概念会改变,被人类研究出来的相对应的逻辑概念也会改变。如果人类社会的结构变了,人类社会中数学逻辑概念、自然概念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果没有自然界中相应的数学逻辑概念,人类永远无法设想出现有的例如线、点、面、体之类的数学概念或者与或非之类的逻辑概念。如果没有人类社会中对自然界中存在的数学逻辑概念总结,相应的概念是无法被人类所理解的,也就是不存在的。就像书本需要纸张,信息(包括概念、思维、知识、意志)也需要物质才能存在。任何事物只要是脱离了现实,自然是不存在的。

在这里,恩格斯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实体对人类的哲学概念的影响和作用,还特别举了一个语言学中的例子:在拉丁文中,一个三维立体的物体被称之为corpus solidum,可以被触摸的物体。当然,如果恩格斯知道现代语言学对甲骨文和象形文字的研究的话,他就不用使用一个这么麻烦的例子,可以直接宣称:没有实体就没有语言和文字、也就没有哲学概念。

恩格斯之后反驳的是杜林先生的一般世界模式论,也就是逻辑的种种概念。杜林在他的一般世界模式论中的理念大多是在剽窃黑格尔的观点,因此被恩格斯轻易地一一点名。经过恩格斯的分析和整理,任何一个了解过黑格尔的辩证法的人都可以看出:杜林先生完全照搬了黑格尔的科学辩证法。杜林在他的一般世界模式论中,包含了对唯一性、统一性、普遍性、存在性和变易、质和量的关系等等逻辑概念的阐述。其中的唯一性、统一性和普遍性抄袭了黑格尔的对立统一规律;存在性和变易抄袭了存在-虚无-变易模型;质和量的关系则是抄袭了质量互变规律。恩格斯在这一部分主要说明了杜林的概念和黑格尔的科学辩证法中的相似之处,并没有过多反驳这些概念;随后在《哲学》的结尾处,批判了杜林先生对于科学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曲解。

杜林认为:因为一个包含万物的存在是唯一的,而如果有一个其他事物可以被添加进这个存在之中,它就不是包罗万物的存在,而是那个加上其他事物的集合是包含万物的存在,所以一个包含万物的存在不能添加其他物体,因此这个包含万物的存在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而既然这个存在是统一的,这个存在内的各个物体都应当具有一个普遍的要素,因此具有普遍性。为了防止他自己对黑格尔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抄袭被看穿,同时是为了给他的先验主义思想打掩护,杜林先生在这里使用了集合的数学概念,试图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他的一般世界模式论。杜林先生的言论大致是这样的:因为假定的一个“唯一”且“统一”的集合是存在的,所以所有“唯一”的集合都是“统一”的。很明显,杜林先生并没有接触过任何一点点关于极限、无穷、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数学概念,甚至都没有系统地学过集合的概念(当然,当时集合论还没有被创立)。要知道集合根本没有所谓的唯一性和统一性的概念。而恩格斯,因为他那个年代的数学知识的匮乏,也并没有能够从这个问题的根源回答这个问题,也只是单纯地讽刺了杜林论证的逻辑。

恩格斯说明了杜林在他的论证中模糊化了统一性和存在性的区别。统一性的概念就是一个概念中的事物都有同一个特性。而存在性,顾名思义,就是这个事物是有实体存在的。恩格斯指出,杜林所论证的世界统一性的前提条件就是存在性。一个事物存在,那么它在存在性上是统一的;然而,一个物体具有统一性,却并不一定有统一的存在性。就是说,一个事物本身存在,那么存在就是它的统一的特性之一,例如一个苹果就具有存在这一特性;然而,如果这个物体有一个统一的特性,这个物体不一定是存在的,例如一个哲学概念就不在现实世界中存在。杜林却试图利用他之前的谬论,将统一性和存在性相挂钩,以证明他的先验主义的正确性。他试图论证:因为思想和知识具有统一性,所以他们是存在的。

杜林还试图说明:“[思想和知识的存在性]不是那种纯粹的存在,这种存在是和自身等同的、应当没有任何特殊规定性的而且实际上仅仅是思想虚无或没有思想的对偶语。”恩格斯指出,这里杜林又将黑格尔的存在-虚无-变易模型生搬硬套了上来,却又曲解了黑格尔的话语。这里的思想和知识的存在性就是“那种纯粹的存在”,是黑格尔所说的存在-虚无。黑格尔的原话是这样的:“纯存在是纯粹的抽象,由此是绝对的否定。这种否定直接地说就是虚无。”也即是说纯粹的存在性过于纯粹,不包含除了存在之外的任何东西;因此,纯粹的存在性是无规定的,也就是说,存在性是无法被准确定义的;黑格尔将这种存在性的无规定性认为是一种绝对的否定,存在性的本身否定了其本身是存在的,因为人无法规定一个存在性究竟是不是存在性;而存在性的否定和对立,即是虚无。

恩格斯并没有在这里描述黑格尔的存在-虚无-变易模型和对立统一规律。我在这里做一段补充。黑格尔认为纯粹的存在性(有)和纯粹的虚无性(无)的共同点在于两个性质都是都无法被定义,也即都是无规定的;其区别仅仅在于存在性被理解为存在,而虚无性被理解为不存在。举个例子,柏拉图的洞穴中的囚徒们会混淆光明和黑暗,纯粹的光明和纯粹的黑暗在囚徒们看来是一样的,只有光明和黑暗的整体可以体现出光明和黑暗的对立,进而人为地规定出光明和黑暗的概念;同理,纯粹的存在是无法被理解的,只有存在和虚无共同出现时,存在和虚无之间的对立才会出现,进而被人为规定。黑格尔发现,这种情况并不是特殊情况,而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冷和热互相对立,却互相表示温度,没有冷就没有热;雄性和雌性互相对立,却互相表示性别,没有雄性就没有雌性;物质和真空互相对立,没有物质也就没有真空。而变易(存在-虚无)则是存在性和虚无性的整体性,是存在和虚无共同出现的情况。变易分为两种——发生和消失;发生指从无规定性自身走向直接性;而消失指从直接性走向无规定性自身。说白了,发生就是从只有存在或是只有虚无,变为了存在和虚无都有;消失就是从存在和虚无并存,重新变为了只有存在或是只有虚无。我在这里用光和暗的概念举个例子,重新阐述一下变易的概念。发生就是从没有光的黑夜中照进来了一束光,这束光形成了事物和图案;而消失就是这个光消失了,世界重新回归黑暗。当然,对柏拉图的洞穴囚犯们,发生就是皮影遮盖住光源,暗出现了;而消失就是世界重新变为了全都是光的光幕。而变易本身的特性——发生和消失本身就是对立且统一的——导致变易本身会否定其本身,进而带来否定的否定。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 图片来源:Wikipedia

存在-虚无因为本身的变易性演变为了变易。变易导致了对其自身的否定,进而促进了进一步的变易,进而形成一种较高阶段的存在的概念,一种包含了不变、变、存在、变易的存在的概念。而这种更高阶段的存在导致了质——也即是属和种——的产生;而质导致了量。

我本人因为过去对道家思想的理解,更喜欢将黑格尔所说的变易的概念理解为太极两仪四象乃至八卦的概念;我个人感觉,这种中国传统的唯心辩证法要比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更加易于理解得多。太极是不包含存在和虚无,阴和阳的;因为太极是无法被认为规定是什么特性的,无法被定义为阴或是阳,或是什么其他的;而阴和阳产生了对立的概念,然而这种对立本身便是统一的,是太极;阴和阳的再一次对立产生了四象,即是太阳少阳太阴少阴的概念,这时候阴阳开始转换,体现出变易的概念,变、不变的概念——太阳和太阴——也有了;四象产生八卦,事物本身的质——也即是属和种——诞生,卦象与自然界中的概念联系在了一起;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终八卦化万物,质导致了量。道家的传统思想完美地与科学辩证法契合在了一起。当然,所谓的八卦、五行等等玄学概念,是不科学且不辩证的。

如果理解了上述所说的科学辩证法中的存在-虚无-变易模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以及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话,也就大致能够理解为什么黑格尔的科学辩证法被誉为是科学的且辩证的。



参考文献:

弗·恩格斯,《反杜林论》,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marx-engels/20/003.htm

Julie E. Maybee,Hegel’s Dialectics,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hegel-dialectics/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