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Tommy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沒有名字的人》新書發表─身分認同的光明與渾沌

Tommy
·
·
圖片取自「沒有名字的人」臉書專頁

沒有名字的人是一個幾年前出現在臉書上的粉絲專頁,某次也許是朋友的按讚或是系統主動推薦讓它出現在我的動態牆上。專頁的文章說著一則又一則,關於年輕人們某天發現自己具有平埔族血統或是一直都知道自己是個平埔族的故事。幾年沒看,已經不太記得詳細的內容,但整體的印象是情感濃烈的文字裡,說著被遺忘、被想起、尋找和認同的旅程。

約莫十篇的分享之後,不知不覺間這個專頁的內容不再出現在我的動態牆上。在資訊爆炸的臉書裡,少了一點內容好像也不是什麼很稀奇的事情,雖然後來的日子裡偶而會想起這個專頁,也覺得好像很久沒有消息,但也沒有疑惑到需要在搜尋欄輸入「沒有名字的人」的程度。因此時間就在「啊~這個談論平埔族生命經驗的專頁消失了啊~」和「大概是臉書演算法又改了吧」的心情中過去了。

直到大約一周前,動態牆上突然出現了一個「沒有名字的人」新書發表會的活動。看到的當下很有一種WTF!!!的心情,居然一復活就是出書了!!!馬上先按了個「有興趣」,但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要去。於是時間快轉到週五下班後,腦裡還在猶豫著要去準備辦公室的交換禮物還是要去新書發表會好呢,心裡已經把自己自動導航到金融研訓院。一坐下,後面一個穿著打扮很有個性的年輕人正以一種自信又有點急於想讓人了解的語速說著一些關於平埔族/原住民/南島語族的部落過往和語言歷史。

發表會由看起來應該是不太習慣面對眾人說話(XDD)的編輯開場,五位作者來了三位,加上團隊的攝影師。三位作者都是在生命中的某個時間點「突然發現」自己是個有平埔族血統的人,但過程各有不同。有人因著不同的原因必須改姓,同時也在法律上的原住民與非原住民身分間來回轉換;有人擁有深邃五官,從小就常被問是否是原住民卻一直認為自己是福佬人,到大學才發現自己真的有平埔族血統;有人以一個漢人/白浪身分參與原民復權運動卻總是感覺自己是局外人,卻在戶籍謄本上找到一個「熟」字的同時,也彷彿為自己的參與帶來正當性。

活動中作者們也談到平埔族的認同並不像「法定原住民」那麼容易。平埔族的認同與文化由於聚落、生活長期與漢人族群交雜,在漢人強勢文化的影響下,許多長輩都否認自己的平埔族血統,堅稱自己是漢人後裔。而即使已經有了原住民的認同,卻因為語言文化的佚失,在面對他人/社會的疑問時,少了很多「凸顯族群特色」的因子,例如語言、服飾、歌曲、祭儀等等。其中一位作者用9又3/4月台形容戶籍謄本的那個「熟」字,透過這一個方塊字,一個人的身分認同突然間有了極大的轉變,原本以為自己是個麻瓜(漢人),卻突然發現自己屬於這個魔法世界(原住民族群),但是這個世界又分為純種(法定原住民)、混血(法定原住民/平埔族/其他族群)、麻種(一直自認非原住民)、爆竹(知道自己是原住民但文化語言早已佚失)等等身分。而即使有了這樣的身分認同,帶來的並不是什麼美好結局,而是更多的困惑與追尋。

此外,在專頁消失的那段日子,作者們在困惑與追尋中也反芻著一開始的故事。思考的是,一方面在原住民復權正名的過程中,各個族裔必須提出與其他族裔文化語言傳統祭儀等等的不同之處,但同時在族群不斷融合的過程中,又很難去說自己只有一個族群認同,是一個既要劃定界線又希望能夠更包容的追尋過程。

有一張投影片很有趣,是1992年一幅依據日治時期資料描繪成的平埔族原住民分布圖,還有一張這兩年公布的法定十六原住民族分布圖。即使資料相隔近百年,兩張圖合起來仍幾乎剛好是一整個台灣島,特別是高屏的馬卡道族,被分成恆春半島與高屏溪以西兩個分布地區。我看到兩張圖的當下想到的是....難道所謂平埔族與高山族/法定原住民的分布是這樣的涇渭分明嗎?

在作者們分享這幾年寫故事、訪談到出書的心路歷程裡,我也試著去同理那樣身分認同轉變並且去尋根溯源的感覺。事實上,作為一個(應該是極高程度)漢人血統與認同的自己,在過去的人生中也有過堪稱類似的經驗。很小的時候,因為跟爸媽移居都市,完全遺忘了台語怎麼說,被跟奶奶同住一個三合院的堂叔伯們笑說你這個「外省仔」,直到後來重新學會台語(以及叔伯們陸續搬離三合院)才不再有人這樣叫我。此外中學時代的我很認同「中華民族」的概念,加上很符合學生時代需求的文字記憶力,對於能夠記誦唐詩、孔孟、中國歷史朝代、中國地理特色(長城縣、秦嶺淮河線)和各地特殊產業(煤鐵產地、農業特色)多少感到驕傲。直到後來轉變成「台灣」認同,才發現雖然會說台語,但是對於自己生活的土地了解非常有限,即使中學時代已經有了「認識台灣歷史、地理、社會篇」的教科書。於是必須積極的去尋找自己城市與國家的歷史,然後在過去幾年才漸漸知道越來越多,但仍然不敢說自己「知道台灣」。現在也透過網路「輕度」的學習著台語的詞與文字,也看著大家爭執著關於台語詞語的缺乏還有文字系統的選用。

最後還是覺得非常開心,這個關於平埔族青年的故事是有延續的,更是有反思的。在時間沉澱了激動的情緒之後,這本書想必是非常具有可看性的。呃是...這是「參加新書分享會」的心得,而不是讀完了書的心得。很期待自己把這本書看完!!!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