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份 | 香港人怎么过年
以往的新年,逛年宵花市、上庙宇拜神祈福、家人团聚品尝年货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但是今年受疫情影响,港府收紧防疫措施至农历初三,包括4人限聚、禁晚市堂食、取消年宵花市等大型活动,今年的春节又要过一个寂寞。
尤其对来港读书的大陆游子来说,受疫情阻隔不能回家,在香港的第一个新年就要在防疫中度过。叹息错过精彩的同时,不妨了解下香港往年春节有什么样的活动,也许在疫情结束、世界恢复正常的那一天,还可以再来香港挎个年。
黄大仙祠抢上头炷香
大年初一上头炷香的习俗由来已久,在宋代就已见记载。过去香港每到年三十晚,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涌入黄大仙祠,争取除夕夜跨入凌晨之时插上第一炷香,博得一年的好彩头。
现年91岁的艺人黄夏蕙,以往每年都盛装打扮成生肖造型,去黄大仙祠抢头炷香,几十年风雨不改,被港人视为“头炷香Icon”。
来到2022年,黄大仙祠上头炷香的公众活动已連續取消第二年,改为闭门举行。黄大仙祠表示,信众届时可以在家中朝向狮子山方向,心念狮子山下大仙祠黄大仙生圣座,一同诚心上禀黄大仙师,祈求大仙庇佑。
年初一上头香,年初二就要拜车公庙。相传车公是南宋将军,曾护送南宋末代皇帝来港避祸,百姓念其忠勇,于是建庙奉祀。正月初二是车公诞,据说初二参拜车公有祈福和转运的作用,市民可以到车公殿转动铜制风车,运转乾坤好运来。
盆菜象徵香港精神?
临近新年,很多食肆酒店推出新年盆菜预订。但盆菜究竟是什么东西?
顾名思义,盆菜是用大盆盛装的大杂烩菜式,一般由大鱼大肉鲍参翅肚等材料层层堆叠,最下层则放些容易吸收汤汁的材料,如猪皮和萝卜,吃的时候所有人围坐一桌,由上至下逐层吃下去。
虽然盆菜在香港逐渐普及成为新年菜式之一,甚至被一些人认为蕴含了“同捞同煲的平等文化”。然而盆菜并不来源于以粤菜为主的香港主流饮食文化,而是来自于新界围村。
新界围头人可谓香港最早的原居民,他们于宋至明代陆续迁居香港,以务农为生。在香港开埠以前,新界农村是全香港最富庶的地方。围头人之后,又有客家人、蜑家人及鹤佬迁居本地。不过吃盆菜,就是新界围头人与客家人独有的喜庆习俗,比如逢年过节、新居入伙、祠堂开光,都会在围村中设立盆菜宴。
乍看之下,无论贫富贵贱大家一起“同捞同煲”吃盆菜看似平等,背后却遮掩了盆菜制作过程中只有女性参与,女性亲属不能上桌吃盆菜等等的性别和阶级的不平等。
盆菜如因越来越普及,不乏商业力量的推动,食盆菜的文化意涵也随着大众习惯的改变而改变。来自新界围村的盆菜,有一天也会成为香港文化的象征吗?
年宵花市
广东人有过年逛花市、买年花的习俗,香港也不例外。每到农历新年、或者是情人节等日子,旺角花墟总是被挤得水泄不通。
旺角花墟的历史,要从上个世纪讲起。港英政府租借新界之前,界限街就是中英双方的边界,在20世纪初期,就有新界花农每日来此摆摊,渐渐聚集成墟市,经久不衰,成为香港最大的鲜花集散地。
截至目前,全香港总耕地面积中还有17%用来种植花卉,比例不算太低。本地鲜花品类比较集中,以百合、蟹爪菊、桃花、剑兰为多。
近年来,本地花逐渐被从大陆、台湾、马来西亚等地进口的鲜花取代,进口花价钱普遍比本地化便宜30-40%,使本地花农越来越难有生存空间。
如今坚持种花的花农都拥有深厚的技术和多年的经验,但是多年青黄不接,再加上市场萎缩、面临收地威胁、缺乏政策支持等问题,本地花已经是买少见少,濒临消亡。
本地鲜花也曾经有过好年景,30年前高峰期每扎剑兰可以卖到600元,利润十分可观。鲜花种植时间长而风险高,每年往往靠新年花墟的那几天赚足一整年乃至下一年的收入和成本。去年受疫情影响花农已经蚀本,今年政府取消年宵花市无异于雪上加霜。
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对农业采取不鼓励态度,地产商则大量收购和破坏农地。在香港,新鲜蔬菜本地供应率只占2.3%,香港是否还需要农业?当我们在超市买进口自全世界的昂贵又难食的蔬菜水果时,是否能想想,我们应该还有其他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