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英語學術寫作的小事
前陣子是申請加拿大研究生獎學金的季節,班上同學都很焦慮,畢竟審查標準會隨著年級數越高,對研究計劃的要求也會相應改變,一年級時寫得計畫就算題目不變,二年級申請時也無法套用。同學們申請時都有問我關於申請流程的意見,或是如果碩士沒有參加研討會或發表論文的紀錄要怎麼包裝statement之類的,我回答後都會順道補一句如果有需要我可以幫忙修改計畫。只是一想到我在課堂上發表意見時都七零八落,上課筆記充滿錯誤拼字,同學大概心裡想先不用,又或者想說我都能申請到,應該也沒什麼難的,總之截止日期前沒有人給我看。這個獎學金一般來說要先經過系審,然後競爭最激烈的是校審(全校族繁不及備載的人文社會科學法律經濟等等等等博士生競爭少量名額),進入聯邦階段大概就五五開了,平常約莫在11月底12月初會收到有沒有被送出學校的通知。12月初開獎後,幾個同學默默地把自己夭折的研究計畫寄給我,問我哪裡需要改進?
趁著學期論文結束、學生還沒交期末考卷之前,快速地瀏覽它們,讀了四份計畫後,恍然大悟原來把個人的qualification(和前生今世)寫在研究計畫的最開頭(或研究動機裡)是一件不分古今中外的通病(?)。
為什麼我以前總有偏見這是亞洲學生才會這樣寫(包括近東、遠東、南亞、和東南亞的學生都很愛繞來繞去)?總認為按照英文論文的寫作方式似乎不會出現類似情形,結果四份加拿大土生土長博士生寫的研究計畫(兩個魁北克人),開頭五行竟然都如出一徹。
關於學術寫作,有兩件事情影響我很深。一是我始終活在當年給德國教授修改第一份研究計畫的陰影下:當時她直接劃掉我5頁之中的前兩頁說那些都是廢話,因為從來沒有台灣教授或同儕這樣做過,讓我覺得很震撼,也很委屈。二是在多大上MA時,必修課的一半是某政治系威權大師(?)上的,他要我們這些讀歷史的學生改掉用什麼相關史實例子做個華麗開場的壞毛病(?),我當時覺得這人也太迂腐,而且明明他自己的出版品也充滿煽情元素啊。
然而這幾年我在加拿大寫了不少研究計畫和大量快速地寫課堂短篇報告後,終於也體會了他們的深意:尤其是如果要求的字數少,需要練習如何show, don't tell,此外,也得認清無法幫助澄清論點的片段就是無關緊要,即使它們是重要的事實,對於該篇文章來說都是不值得一寫的支微末節。
回到這四份研就計畫,缺乏methodology也是一個共同點。大部分的研究生都能把research method寫得頭頭是道,可是忽略了解釋(justify)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為什麼會這麼假設?為什麼要用這些數據?為什麼不能用那些數據?為什麼要選擇這個群體做質性研究?為什麼不是量化另一個群體?還有,我最愛的:解釋power是如何在你的研究中運作的?私以為這是一個不在你的領域的評審對你的研究計畫最容易有疑問的部分,而這其實很好解決,把計畫多丟給不在該領域的人讀就可以整理出來,並在文章中解釋清楚。於是,在這個階段應該會有第二次的文獻回顧,可是大家好像都在開頭就回顧完了。
話說回來很多人也沒辦法把最普通的文獻回顧寫好,文獻回顧如果沒有argument,就很容易走偏,變成陳列研究成果,大家洋洋灑灑列了一堆,跑出一個研究gap,說能有什麼貢獻,實話說,所謂的gap很可能只是因為這主題根本不重要。
最後,我總是跟學生說寫essay時不要寫什麼I believe還是I think,當然這是很個人的寫作風格,大概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觀點。不過我深深相信這種起手式很容易讓人怠惰並寫出缺乏證據的論證,最好在他們剛開始學術寫作的階段就斷了這個壞習慣。
但我的中文論文還是走囉唆和高低起伏路線就是。
溫馨提醒:中英文學術寫作的邏輯和路數不同,如果要把中文論文翻譯成英文,需要費很大一番功夫重新安排結構,而台灣最常見的碩士論文摘要,拜託不要中英文互翻,十之八九只會產出莫名其妙的英文摘要。
大齡人妻的奇幻學術旅程持續熱映中,歡迎來閱讀拍手。
歡迎加入/追蹤圍爐 流離城事慢半拍
請訂閱追蹤個人網站 捲,在加寫字
也可以直接刷卡以實際金額支持我的寫作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