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島嶼索隱 hidden story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風馳電制--台灣賽馬史

島嶼索隱 hidden story
·
·
在台灣的歷史中,馬一直不是重要的駝獸,從荷、西、鄭氏王國至清治時代,馬都是外來引進,只有少數高貴人士才會接觸到馬。也因此有「無牛駛馬」之諺語。但到了日治時期,馬卻成為不少人的生活娛樂之一,甚至有人因此一夜致富,究竟是為何呢?

在歷經日清、日俄戰爭後,日本政府認知到了改良馬匹的重要,1906年開始實施馬政計畫,藉由引進外國品種來改善日本馬的體形與體質。

而隨之而生的娛樂便是賽馬。賽馬早於1861年便傳入日本,不過本來只是僅限外國人的娛樂活動。隨著時間的發展以及1906年馬政推行的緣故,賽馬開始以改良馬匹之名推廣至日本各地。賽馬協會也販售馬票以籌措財源,把賽馬的熱潮推向更高峰。

1870年的賽馬繪圖

臺灣的賽馬活動則始於1915年,初期是從日本找來淘汰的賽馬進行全台巡迴,向台灣人推廣。1928年臺北武德會在臺北圓山運動場舉行「優勝馬投票式」賽馬活動,同時販售50錢一張的馬票與介紹軍隊馬術。該活動獲得巨大的成功,成功吸引住台灣人的目光,而這也是台灣歷史的第一場正式賽馬。

接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屏東各地也陸續舉行賽馬,並興建新的賽馬場地。不過由於各地的賽制、規則皆不統一,各地協會於是在1931年在成立臺灣賽馬協會,同時制定「臺灣賽馬協會規約」與「賽馬施行規程」,對賽馬的時間、管理、裁判、優勝獎賞等做出詳細且統一規範。

根據1930年的日日新報,當時馬票是一張1圓,以當時物價不算便宜,因此參加者仍是上流人士居多。比方說林獻堂便是賽馬的愛好者之一,根據他的日記,每年春秋賽馬季時,只要有空林獻堂便會協同家人朋友前往觀賽,也會參與賭局,小賭怡情作為娛樂。

1938年,臺灣總督府進一步公布「臺灣賽馬令」及「臺灣賽馬令施行細則」,相關法令規程更為完備。但隨著戰局日益吃緊,賽馬的來源與舉辦也逐步緊縮,直到1944年起正式停止。

由於賽馬是外來、具有階級性的運動,所以隨著終戰日本人離開便消逝。但有些跑馬場舊址仍有跡可尋,如北投區政治作戰學校門口舊地名為跑馬場口;中正區新店溪畔青年公園過去有練兵場,也有馬場町之地名。臺中市信義里的長春公園也有操馬程的別名,而作為台灣馬種改良的重鎮,后里馬場更持續擔任自己任務至今。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