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人性】認為自己的作品總是不好時,能夠怎樣想?

熊太先森|NFT 社群研究
·
(修改过)
·
IPFS
·
或許很多創作者也試過,在孤獨的創作路上,總是會覺得自己創作的作品在自己眼中總是不好,完成作品後再看就是不喜歡,甚至覺得別人的總是更加好。面對這種想法,很多人會努力地掙扎,想要脫離又不知不覺走回頭,不斷地在這種思維模式上徘徊。創作者似乎需要很高的心理質素,但或許只是走錯了路。

或許很多創作者也試過,在孤獨的創作路上,總是會覺得自己創作的作品在自己眼中總是不好,完成作品後再看就是不喜歡,甚至覺得別人的總是更加好。面對這種想法,很多人會努力地掙扎,想要脫離又不知不覺走回頭,不斷地在這種思維模式上徘徊。

創作者似乎需要很高的心理質素,但或許,你只是走錯了路。


創作的初衷與追求的結果

事實上,在寫作路上經歷十二年後,本熊發現無論自己覺得自己的作品好不好,外面還是會有人覺得「好」或「不好」,所以比起好不好,其實更重要是創作的初衷和追求的結果,換句話說,亦其實只是一個小小的人性考驗。

有些人創作是為了榮耀心,希望透過創作而得到別人的讚賞、欣賞;有些人創作是為了利益,希望透過創作出一些東西而獲得金錢、權利,或只是一份小小的禮物;有些人創作是為了滿足感,創作就是想要去做,想要去完成等。


榮耀心

在 Web 2.0 的現在,榮耀心透過「讚好」、「分享」變成「可見」狀態而得以被滿足,導致不少人會透過這些數據而去判斷自己的作品,導致一種怪異的狀況發生:「讚好」與「分享」數變成一種被認為的評分機制,自己的作品能被讚好分享成為一件被認同的標誌,導致沒有被留意的作品會容易被認為是等同於沒有價值的東西。

而到了後來,這個想法被變本加厲,亦即演算法,把人的言語、創作進行排名,最後得出疑似「合理公平」的結果,把所有背後由演算法操控的數據全數隱藏……這裡已經沒有提到,世上還有「買 Like」、「買 Share」及社交手段。

明明沒有公平可言,卻利用大部分人的「無知」或「不關心」而造就了「公平」,導致一種扭曲心態和現象出現。由於被認定為「積極」,一個人的成功經歷會容易被送到使用社交媒體的使用者面前;由於被認定為「負面」,一個人的失敗亦容易被忽視及被消失。

滿是人的城市,怎麼自己的說話沒被聽見,別人的說話就總是在耳邊出現?

但是,這並不表示一件作品真的不好,或真的很差。即使是《哈利波特》,也是被投稿到數十間出版社後才得出可出版的結果;即使是九把刀的作品,起初也是石沉大海好一段時間才被編輯發現及出版;而更現實的是,即使你認為自己的作品不好,也可能會找到願意出版的出版社,或在比賽中獲獎,反之亦然。

沒有人知道一段經歷的所有面貌及過程,除非自己親身經歷,所以跟別人比較只是一個虛偽的假象。

那麼,在意別人──特別是那些陌生人的「眼光」去進行創作,到底有何意義?他們無法理解你為何會如此創作,更無法明白你為了創作花費了多少心力、時間。這個情況,就像你永遠不明白為何有些自己不喜歡的人,會花很長的時間喜歡自己甚至表白,從而在情人節時拒絕他們的心意。

喜好是主觀的,就像人性,除非你創作就是為了得到別人的目光。 如果你就是這個除非後的人,那麼,去盡情地研究人喜歡什麼,並追上潮流吧


利益

本熊認為,向社會卑躬屈膝的人總是看來很有成就,相對地默默努力──不管是想要令自己達到某個小小的目標的人,還是想要為某件事而努力的人,他們的人生閱歷或許比「已經投入社會,成為社會運作的其中一顆螺絲的存在」要多。

現在,試試拿起一張白紙並畫上一條代表 X 軸的橫線,在線的開端及尾端,分別寫上「極度的乖巧」及「極度的創新」,並把你想在看見這兩個詞彙時所聯想到的那些人以「一顆黑點」為代號,標記在紙上。完成後,或許你就會理解到什麼人會得到利益,就像每天努力上班的某些人,及成立了比特幣的那個人。相對地,愈接近兩者平均值的人,收入一般都會愈低──

抱歉。

圖表其實還有垂直的 Y 軸,而 Y 軸的兩端,可以放上「過度自信」與「過度謙卑」,這會讓圖表更為完整,並找出了為何有些失敗的人會成名和被支持,有些成功的人會被認為理所當然和繼續被埋沒,例如:那些在全美一叮中被退出的人擁有了自信與勇氣,還有那些你所認為值得卻總是遭遇到失敗的天才。

這個圖表可以告訴你集中在中間的,那些被定義為正常的人是因何事而被忽視,而那些沒有集中在圖表以外的、被放在 X、Y 軸兩端的人,是如何被成為視覺焦點,就像你會去看看他們怎麼在紙張的邊緣。

世界彷彿就是熱愛陳奕迅所唱的《浮誇》: 「不夠爆炸,怎麼有話題,讓我誇,做大娛樂家。」

如果你在意利益與名氣,那本熊希望上面的圖表能成為你的一個有趣小體驗,因為你很快就會理解到自己正在哪個位置,並自己想要在哪個位置。


滿足感

本熊自問是這類型的創作者,但同時,還是會因為不時冒出的榮耀心與利益而有所掙扎。不過,其實創作上不斷地在跟社會、跟自己與無力感、厭惡感掙扎算是一種常態,只不過社會及大眾,很少會願意讓某個人或自己的失敗過程展示到大家眼前,除非分享者最後獲得了一個大翻身與成功

那麼,要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滿足感?有些創作者會分享經驗,指自己充滿耐性地創作快十年、二十年,最後才被發掘出來。這些人一般為自認為自己是其中一個失敗的經歷,因為創作數年就爬在出版業界上的,大有人在,所以他們會鼓勵大家繼續創作,完成自己的作品,總有一天會可以走完自己渴望的目標。

真的是這樣嗎?本熊不同意。

事實上他們就是活生生的一個「成功」例子,同時亦是把「普通」例子刷成失敗例子的力證。這些例子正試圖利用自己的經驗去告訴一個人希望在明天,卻忽視了一些殘酷的事實、現實的問題與糟糕的情況,把將來塑造成美好與快樂,而你要做的就是努力──

見鬼。這根本就是一種比較。試想想,若果一個人寫了十多年文章──那是例子中的人們所提及的時長──都沒有成就,那這個人是否就是有什麼東西不及他們?不夠努力?不夠幸運?還是不夠主動?這個「不夠」正是一種「比較」。

語言藝術就是喜歡把人帶到某個思想輪迴中轉圈圈。

閱讀這類書籍,是為了複製別人的想法和做事方式,還是想要令自己的風格消失。如果太偏激,抱歉。

本熊認為最佳的創作想法,就是無視這些例子,無視別人所說的「成功」,回望自己的創作路,並繼續前進。

假如你發現自己寫了十多年文章還是沒什麼成就,不要緊,事實上你只是在普通的創作路上。你可以選擇繼續往前走,直至你有勇氣或方法離開只有 X、Y 軸的平面,就到 Z 軸的世界中,讓自己的世界變得立體為止。

抱著「無論好,還是不好都好」的想法創作是一種難得的經歷,完成一份作品後,懷著平常心放下,並開始另一個創作,那你的創作路上,似乎就會少了很多煩惱,例如在意好不好,或喜不喜歡。


如果你想支持本熊的創作,除了贊助之外你還可以:

讚好Facebook專頁:I-Boom創作屋
委託設計、排版、插圖等工作:https://iboomcreative.com
請我們飲一杯咖啡:https://ko-fi.com/iboomcreative
Paypal打賞:https://www.paypal.me/iboomcreative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熊太先森|NFT 社群研究主修出版及印刷設計系,十年寫作經驗,曾入選 Mirror Spotlight,同時為 Penana 特約小說作者,將以人性、社群角度研究區塊鏈、Web3.0、NFT 等時事。合作、邀稿請電郵至 kumasanki@iboomcreative.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Matters Lab 夜聊預告|十年文字老兵的自白:你是出版社帝國的白兵,還是參與自媒體盟軍的反叛勢力?

NFT 企劃社群研究報告
5 篇作品
《W3展報》建設中心
4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