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Matters的建議:上位貨幣MAT(上)
聽到MAT這個名字,老用戶頭上應該都會跳出一個問號「這是在開玩笑或諷刺嗎?」,但這與改用LikeCoin之前的那個MAT大異其趣,且聽我娓娓來道。
Matters上的良窳之爭與治理困境
Matters在草創之初,就透過 @張潔平 的號召力,拉來了一批媒體菁英,生產了許多優秀的內容,也相當程度地定調了社群參與者的屬性;至今仍明顯能看出用戶對「深度內容」或「乾貨」的推崇傾向,從反面看來,這也意味著其對「灌水內容」免不了的蔑視成分。大部分的情況可能是「忽略」而不表態,但總是會有浮上水面的時候:
例如去年 @Hymnsin 的兩篇與其衍生討論:
保持半公开,保持邀请制,保持小规模——对 Matters 未来发展的一些个人化的小建议
对 Matters 未来发展的一些个人化的小建议(二)
#討論 matters是不是應該規定一個最少發文字數
无政府的言论审查
以及前陣子新用戶門檻機制為開端,再次觸發的討論:
我對門檻和討拍的憤怒
勿把Matters平台變成了創意的廢墟
印象中,2018年底也看過類似的討論——總而言之,關於「文章該有怎麼樣的品質」的議論,似乎從不曾停過;這也意味著,某些使用者需求從未得到滿足。個人認為這也是Matters出發點的優勢、所帶來的劣勢:不精確來說是「由奢入儉難」,即文章量一增加,其品質無法滿足原本的主要用戶。(如果你不按照自己的價值觀/信仰,來區分優劣的話,則可以把「品質」一詞換成「(過高的)多樣性」)
代入到現實社會,也可以很粗略地跟歐洲難民問題類比:不同信仰/習慣的族群大量入侵,我們該「張開雙臂迎接」或「估量自身有多少本錢可以負擔」?如果你的信仰是「人權/平等」、「去中心化」這類政治正確的價值,後者就很可能是給自己面子的「權宜之語」。但真的竭盡全力推動?那只會讓自己(這個社群)粉身碎骨而已,這也是「進步信仰」實踐中最大的兩難。對此,我自己想給的建議則是未曾變過:
「社區意識」的歧義應該要越小越好,拿g0v類比matters其實有點危險:g0v的「透明開放」在各人認知上是相對接近的;matters則是「讓好的內容從市場上拿回應得的報酬」,但陽春白雪(此處為族群代稱)對「好內容」的認知顯然會跟下里巴人有所出入。
如唐鳳所說,「全球化的市場太大了,共同體在裡面都是滄海一粟」;抓住一個利基可能比追求共鳴/泛用性來得更容易存活——否則競爭對手就是fb、reddit之流了。
(from 寫在 2018 年的最後一天: Matters 也許需要一場有「共產」精神的變革?)
沒錯,我的建議就是維持現在的大方向、不要動搖——治理是需要兩面性的,而今的「不足」很可能反而是個重大優勢;需要解決的真正問題,則是社群中優勢階級對「文章品質」的不滿,而非「多樣性」。(指良窳皆在的多樣性,而非優勢階級喜愛的那個「題材多樣性」)
其根本原因則是「價值的闡述能力」,因為「多樣性豐富」的另一面正是「沒有特色」、價值論述不足。事實上,歷史上所有成功(闡述力足夠)的左派*治理,最後都逃不了極權式地清洗特定族群,我們甚至可以推論這個強度的闡述力、之於成功是必要的。
而為了避免強大闡述力所引發的暴衝,則可以利用統治工具(例如每日頭條)維持上位階級足夠的優勢(確保滿足感,以達到宣洩效果),再保留些許下位階級的晉升管道(偶一拔擢):中國的科舉就是個好例子。此外,選舉下的左派政權也發展出了「慷公庫之慨」的政策買票,這更好用,稍後再談。
*利益聲明:我自認並非社群中優勢階級,因此懷抱反向主張,訴求多樣性與尊重。
*左派:此指相信理性、普遍性、以及其所推演出的社會公義、與其執行時體現的社會計畫之人。
次回預告:
Matters與LikeCoin的定位差異與利益矛盾
- 不要以為LikeCoin的創辦人看起來是個左派,LikeCoin本人(?)就是左派!
- Matters將面對的大敵:劣幣驅逐良幣
給Matters的建議:上位貨幣MAT
- 「良窳之爭」的解決方案
- 雙層架構、兩種價值、消弭兩個衝突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