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圖為文] 疫情洪流下的小小美展
隨著Child Care Month 活動的結束,忙碌的五月份策展工作也走向尾聲。
記得上次為大家介紹過的兒童作品[My Hometown ]的製作過程,這幅聯合畫作加上其他單位提供的八幅作品已經在Richmond 市立圖書館安靜的展出了。
來看展覽的大人小孩都嚴謹的帶著口罩,在入口處用消毒液清潔雙手,依照群聚人數的規定,熙熙攘攘的在通道上參觀,然後快速的在畫作下合影留念。和家長對視時只看到彎彎笑眼,我小聲的打招呼,小聲的介紹,並聽著家長小聲地訝異道: 這是我家孩子畫的? 他會畫水彩? 哇,真是漂亮! 小朋友隔著口罩眼神清澈的望著我,也許隔著口罩他們突然對我覺得陌生,但是看他們興高采烈的帶著父母辯認著自己的作品(因為把所有部份組合起來的那一天是星期日,只有老師到場) ,這讓幾經辛苦繁雜的工作天都得到了補償。
策展的回顧
自從投入幼兒繪畫教學以來,深深發現能讓小朋友們對外表現的舞台真是少之又少,在配合瑞吉歐式的學習環境中,孩子們對於事物的觀察與討論在創造上的所得都是小規模跟零散的,課堂上生成的主題和手作速度不是即時就能看到[孵化的成果],老師的主要工作便是收集和記錄,在這中間家長的參與也是推動的關鍵(如何給予父母們信心跟溫暖的鼓勵,是個重要的課題。),怎樣讓小小作品能夠碰撞出更大的火花,並且讓家長和社區都能夠看到小朋友對於美學的心思以及內在的成長,這是我和同事們長久下來努力的重點。
在不同教育理念的大環境中,瑞吉歐或許並不是主流世界的寵兒,但在為藝術創作的推動下,卻給我們有更大的自由意識去接觸小朋友內心裡的城邦。
每年的五月份在放暑假前,為了Child Care Month所成立的教學體驗講習會,本來是業界自己的交流拜訪及討論活動,可是那些紙上談兵的時間對孩子來說還不如真正給他們一支畫筆,或者連筆都不需要,只要有個媒介和顏料,讓他們放手去創作.....然後我想讓”成果”被更多人看到。
回想剛成立工作室的頭三年,初出茅廬的我獨自打理所有事,對於手邊累積著小朋友大量的作品和記錄真的是留戀又捨不得丟棄,那時候並沒有多餘的資源對外發表,除了設計年尾給家長的yearbook之外,其他的畫作、美勞、模型、筆記便像知更鳥築巢似的全展示在原先狹小的課室內。2014年帶我入行的老前輩Marcia看到了這些[瘋狂]的展覽品後,把我的想法帶進她的[同業座談會]裡,造成了很大的回響,於是這項[幼兒藝術展]的提案從2015年起排進了市政府的活動項目中,七年來經過大家的努力下成功展出了三回,去年因為疫情爆發而停擺,今天是第四回,不但有九家教育中心參展,而且還在市立圖書館內那拿到展出的空間,我心懷感恩,在艱難時期裡依然有許多朋友願意用行動支持這個展覽,讓孩子們又完成一次對於美的創作體驗與學習。
展覽主旨
觀察,收集,審美,創作,並且鼓勵小朋友從日常生活中的廢棄物裡,尋找能夠利用來表現創作的物品。
我們的小朋友歷年來的展覽作品
2015: 火車與車站( Train & Train Station )
這是第一次的創作,運用一個月的討論和收集資料,全員都是鐵道迷,想法是取自[Thomas & Friends],家長負責提供物品給小朋友做二次利用。
所有的小朋友分成小組,有火車組、樹木植物組、車站組、地基軌道組,大家分頭製作成品。主要有車頭跟一大兩小三節車廂,車輪的部分皆可以轉動,非常機動。
使用材料:
雞蛋盒、優格杯、小瓶蓋、play-doh容器和蓋子、膠帶膽、廚房紙巾膽、塑膠杯、紙膠帶、小貼紙、紙箱板、包裝紙、竹籤、松果
著色材料:
水彩、彩色筆、油性簽字筆
2016: 恐龍世界( Dinosaurs)
這個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討論和收集資料,由一本介紹恐龍的書[The Visual Dictionary of Dinosaurs ]為起點,小朋友花很長的時間閱讀大量的恐龍相關書籍和說故事,我們從恐龍的生態、長相、顏色、種類、家庭狀況、個性、食物喜好、興趣、疾病、骨頭、化石開始研究到氣溫、海洋跟火山。
所有的小朋友分成小組,有火山組(這一組組長堅持不要組員,因為小女生想把火山帶回家,所以重頭到尾一切她都自己設計和組裝上色,非常厲害,不過我希望她可以讓其他小朋友參予工作,於是經過協調,找了一位對製作火山有興趣、但對成品沒興趣的男同學跟她一組)、恐龍組(最後也都把恐龍帶回家了)、植物組,以及聯合創作的化石壁畫、繪畫與字形設計、單獨自己鍾愛的恐龍畫像,這些工作都非常有計劃的造著小朋友所想的完成了,小組之間互相幫助及支援,每一個年齡層的孩子都找到了自己最適合、最舒服的位置創作。
使用材料: (家長負責提供物品給小朋友做二次利用)
火山部分: 廢棄的燈罩、白色包裝紙、白色圖畫紙、包裝填充紙屑
恐龍部分: 抽取式紙巾盒、牙膏盒、廚房紙巾膽、二次用廚房紙巾(做成紙漿)、紐扣
植物部分: 優格杯、play-doh容器和蓋子、膠帶膽、廚房紙巾膽、
化石壁畫: 紙箱板、白色圖畫紙
其他: 紙膠帶、紙板、包裝紙、白色圖畫紙
著色材料:
水彩、彩色筆、油性簽字筆、不透明水彩、自製紙漿、白膠
2017: 動物園(Zoo keeper)
這個創作經歷了一個月的時間,有兩個小朋友前後去拜訪了BC省境內的動物園,之後我們就開始討論起動物園和照顧員這個工作,[如果能有機會開一間動物園,你會想養些什麼? ] 這是到最後小朋友最有興趣的重點,於是我們找尋地圖上擁有最多陸上動物的非洲大地,最早的動物園是何模樣,最想養的動物第一名? 最難照顧的動物第一名? (有個小朋友舉手說:[My baby brother~!],真是個直接的答案),我們想出了許多提目來討論,大家都很開心。
所有的小朋友開始分組,有獅子組、小象組、斑馬和長頸鹿組、蟒蛇組、花樹組、地基與景觀組,現在他們開始會自己找組員,會開始想表現的方法,老師的存在除了延續話題和記錄外,其他便是幫他們找材料及避免有人忘記加入小組而落單。
使用材料: (家長負責提供物品給小朋友做二次利用)
獅子: 紙杯、紙盒
小象: 塑膠瓶、色紙
斑馬和長頸鹿: 優格杯、牙膏盒、肥皂盒、廁紙膽、瓶蓋
蟒蛇: : 優格杯、吸管、毛線、色紙
花樹: 紙膠帶、紙盒、包裝紙、色紙、泡棉貼紙
其他:抽取式紙巾盒、甜點盒、包裝紙、海邊撿的浮木
著色材料:
水彩、彩色筆、油性簽字筆、不透明水彩、白膠
2018: N/A 2019: N/A (這年開始找到了合夥人,成立了另一個工作室,擁有大的課室,除了美術班外還增設了幼兒烘培班) 2020: 疫情封城,百廢待興
2021: 家鄉(My Hometown)
這次在時間上有些趕,經過不到一個月的蘊釀,小朋友的討論反映著這長時間以來在疫情下他們所重視的主題: 家鄉,住屋的周遭、家人緊密情感、因為covid – 19而改變的生活習慣,這許多不同所造成的衝突與壓力,讓孩子的微觀世界裡也有著積沙成塔的過渡。
在形式上我們須要連結不同課堂上的兩批小朋友的討論,希望把小組的成果集合成更有規模的架構,並且還要把大家的畫團結在一起,真的讓老師們也討論了好久。
所有的討論和材料,可以在這一篇看到 : [以圖為文] 童言與創作~ [My hometown]
在幼教領域裡,我們以熱情、敏銳並純真的心力希望受到瑞吉歐藝術教育的啟發,幫助小朋友在俱備信心與快樂的環境裡學習,享受尊重與包容,並對他們所有的創意[小題大作],也希望支持我們教育理念的人越來越多,也希望看文的你會感受到小朋友創作的熱情,那也就是對於像我這樣的(瑞吉歐教育)老師一個大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