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家-與六祖大師的前世因緣

lfe1572
·
·
IPFS
·
自國、高中時,每每讀到唐朝,便非常歡喜。歷代朝代中,莫名特別喜歡唐朝。每次眼看課本中的唐朝事,腦海便會浮現花團錦簇,人民安居樂業的繁榮景象。當時沒有網路,總是利用課餘時間,勤逛書局,在課外書中尋訪唐朝的蛛絲馬跡。高中時便常常跟同學開玩笑說:「我前世一定待過唐朝。」  認識精舍後,因為有外道願的業力,才初次認真讀起《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開始讀,便覺得跟此經非常契合。句句入心,越讀越歡喜開心....

  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自國、高中時,每每讀到唐朝,便非常歡喜。歷代朝代中,莫名特別喜歡唐朝。每次眼看課本中的唐朝事,腦海便會浮現花團錦簇,人民安居樂業的繁榮景象。當時沒有網路,總是利用課餘時間,勤逛書局,在課外書中尋訪唐朝的蛛絲馬跡。高中時便常常跟同學開玩笑說:「我前世一定待過唐朝。」

  認識精舍後,因為有外道願的業力,才初次認真讀起《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開始讀,便覺得跟此經非常契合。句句入心,越讀越歡喜開心。半年多前開始,因黑氣釋放心情浮躁,撐著唸完一部《金剛經》或《藥師經》,就不想再唸經了。當時唯一能唸得下心的,只有《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每天逼著自己開頭唸《六祖壇經》,因為只有《六祖壇經》才能讓我越唸心越平靜,唸完一部,不知不覺一個小時就過去了。當時就是靠一天三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撐過黑氣釋放的煩躁期。

  為此請示精舍:「特別喜歡唐朝,是否曾經在唐朝投胎過?」蒙佛菩薩慈悲開示:「是。那一世跟六祖大師修行過。唐朝這一世是本太陽紀的第二世。過去曾經有好幾世出家,所以對修行易感興趣。」佛菩薩後來又補充開示:「妳曾經是六祖的徒弟,也曾多世出家。可是投胎到後來,因為大環境難再遇到佛法。尤其是時局混亂時,正法難辨。妳在前世(乾隆時期)時就因為好奇,道心不堅,修偏去外道了。」末學得知後,心想:「還好今生我又回來了。幸好有精舍,我才能再回來!」

  當知道這段過往後,每每唸到《六祖壇經》後面這一段:「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內心真的慚愧至極。前世師父已經再三叮囑「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末學還是道心不堅,不能真正體會師意,跑去外道。結果惹了更多的因果與黑氣,忘記該修一身清淨才是。

  如今每每面對六祖此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更是深感懺悔與羞愧,讓師父失望難過了。只能說:「對吾師之意,吾並未真正參透,因此無法徹底實踐於日常生活中。」真是愧對「修行」二字啊!感恩精舍佛菩薩為末學解了此隔陰之迷。往後,「將六祖大師所教導的一切謹記在心,日日、時時、分分、秒秒不忘,徹底奉行不輟」,以及「堅固道心」,便是未來末學唯一該努力不懈的功課。也唯有如此,方能避免末學來世再次迷失於五濁惡世之中。

  感恩精舍帶領我再度走回追隨六祖大師的修行道路上。以前精舍開放時,每次請示完,阿伯總會再次慈祥地問我們:「妳還有什麼問題嗎?」腦中總不自覺浮現《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這段:「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那種擔憂世人對佛法認識不清,期望眾生都能知道佛法是世上最珍貴事物之情,幾乎與六祖一模一樣,真是令末學感到感佩與感動。很感恩人生後半場遇到精舍,隨阿伯師兄再次學習六祖大師,在經典中所闡述之玄妙智慧。

  也因認識了精舍,才知道自己走偏了,慶幸自己還有彌補的機會。阿伯師兄說:「《六祖壇經》比較淺顯易懂,每個人都可以讀。」確實如此。《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非常清楚明白指出待人接物的處事之道,只要照著做,自然心就清淨自在了!對這部「《六祖壇經》只能說:「相見恨晚!」既然已經找到人生的燈塔,就不憂不懼,隨之前行便是了!感恩精舍佛菩薩,及阿伯師兄的諄諄教誨,也感恩所有師兄師姐的教導,惠我良多啊!感恩大家!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阿彌陀佛!(分享完畢)

  蔡師兄:「《六祖法寶壇經》是精舍送給大家最好的禮物,大家要勤加薰習,必有所獲。汝得人身不修道,如入寶山空手歸。《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日讀兩品,時時內省,配合實踐,日久功深。」

  有緣人與六祖大師有前世因緣,從她的分享中,我們學到幾個省思:一、黑氣釋放,《壇經》度天明。二、不識自心,修偏入外道。三、若違師意,咫尺也天涯。

一、黑氣釋放,《壇經》度天明。

現在精舍佛菩薩開示的業力項目中,只要是提升心性相關的業力開示,都是以《六祖壇經》為主。因為《金剛經》指示目標,《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宗寶本》為施行細則。當我們心性偏差時,都是因為沒有「善護念」,著相了。《六祖壇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深入《六祖壇經》的智慧,就是化解修偏入外道的最佳藥方啊!

二、不識自心,修偏入外道。

  許多師兄姐曾感嘆,為何修行境界曾經到過淨土,但投胎轉世後仍會修偏?探究其因,是因為尚未明心見性所致。從惠能大師的生平事蹟看來,六祖惠能顯然就是乘願再來的佛菩薩,惠能對五祖大師說:「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當五祖大師為惠能解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師就開悟了:「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六祖惠能的生平示現,就是告訴我們「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才能走佛法的正道上,度眾弘法才不會誤導眾生。《六祖壇經》云:「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之所以會修偏入外道,就是因為「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因為對娑婆世界的千姿百態好奇,道心不堅,就修偏去外道了。

三、若違師意,咫尺也天涯。

  有緣人說:「對吾師之意,吾並未真正參透,因此無法徹底實踐於日常生活中。」蔡師兄也說過:「只要你用心修,來日必能見到我。如果不精進,咫尺也天涯。」到底什麼是用心修?阿伯說:「誦經容易,修行難,道心不固扼腕嘆。」

  《阿伯的話—網路開示精華節錄》:「修行,是又修又要行;修是修自己的心性盲點,行是要利益眾生。人要越修越清淨。會有無盡的磨鍊與考驗,但方向要正確,意志要堅定,切莫因外境而心識不清淨。」、「修行要證悟,要想得開、放得開,捨得下、放得下,不執著;處處執著,則處處制肘。世間都是一合相,要互相鼓勵,修回淨土去。」

  《六祖壇經》云:「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 ,即是成佛菩提因。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

  《六祖壇經》就是我們的修行燈塔,以經為師,以戒為師。把握此世,得遇正法的大善因緣,道心堅固,永不退轉。明心見性,淨土相應。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本文來自牟尼精舍

牟尼精舍網站連結:https://mouniassn.pixnet.net/blog

【牟尼精舍簡介】:

  我們不接受供養、不收錢、不推銷、也不強迫修行,單純義務只求能結善緣解決您的問題;我們專解因果事件、因果問題、治因果病、…,無論婚姻、家庭、事業、家族、痼疾、學業、…等人生不順遂的問題均能請示!歡迎有醫生看到沒醫生、有神問到沒神者,人生遇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仍不得其解的有緣人,不妨一試。

目前疫情期間暫停現場請示,目前只有網路問事:請點選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