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更開放的公民參與?從 g0v 的開放協作模型出發
大家好,我是一個 g0v 參與者,受邀來跟大家聊聊 g0v 台灣零時政府。
但這個時間點為什麼要來談呢?大概是因為以網路與民主的互動來說,我們同時在樂觀與悲觀中拉扯。樂觀的是,資訊流通得更快,人民能夠知道更多事情、討論更多,不公不義的事情更難被壓下去,開放原始碼運動(Open Source Movement)與審議式民主等等的運動,都讓網路原生社群在對政府施壓要開放更多的公民參與,畢竟大量的檔案可以上網公開、國會可以直播、線上可以投票;悲觀的是,隨著大量資料、運算能力被寡頭壟斷,如科技巨頭、政府等,個人公民能夠做什麼保障自己的言論自由、隱私、人權?(看看最近 Facebook 的事件)台灣則是面臨政府的數位能力被甩在不知道多遠以後,卻說要帶頭數位經濟轉型,但有些公務員甚至不會用 Google Drive。
今天想要談的幾個主題,在本文中不一定能夠完整討論,但希望能與各位朋友更深入討論,因為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之後也許會逐漸擴充成篇。
- 介紹 g0v 台灣零時政府開源協作、公民參與的社群模式,包括有哪些專案、為台灣社會帶來的改變和沒有改變。
- 這樣的模式有可能複製到其他地方嗎?世界上有哪些也在用科技做開放政府、改變民主制度的專案。開放協作模式面對威權政府有用嗎?
- 網路上的開放與隱私會互相衝突嗎?
- 網路科技巨頭的道德責任
- AI 和區塊鍊會如何影響民主?我們想要怎樣的 AI 政府,新時代的民主能用科技推進到什麼程度?萬一政府壟斷科技使用怎麼辦?
1. g0v 社群的協作模式
由於是在 Matters 上面討論,我將直接略過對 g0v 的一般性介紹,直接進入深入的協作模式探討。對 g0v 零時政府不熟的朋友,建議先看我之前的分享,裡面有社群精神、專案介紹,怎麼用科技做社會公益和推動民主。
這邊跟大家分享我新寫關於 g0v 協作模式的初稿(來自於數位原民參與手冊,歡迎至手冊上給意見),對我來說,g0v 的特殊處不是在要求資訊公開,不是在用科技做專案,而是把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的協作模式,帶入政治、社會公益的場域中,讓跨領域的人可以協作。首先,沒有人可以代表 g0v,每個人都是「沒有人」,你的 title 不重要,強調的是實作精神。
g0v 社群比較不是一個議題社群,而是一個實踐社群,透過互相幫忙完成公民科技專案形成社群內部連結與社群聲譽,不同的議題,例如勞工、環保、經濟等議題都可以在這個社群中找到協作者完成專案,奠基在對資訊公開、公民參與的相同理念上,因而比較不是因為單一議題事件導向而群聚的狀況。g0v 社群雖有發起人和固定舉辦活動的人,但社群正式窗口其實是個電子郵件群組,會有多人同時收到 email,演講、合作邀約、粉絲頁貼文會在集體審閱之後敲定貼文、承擔演講邀約,多數時候採沈默同意制,一定時間內無人反對提案,便通過。
社群中鼓勵自己發起專案,並透過黑客松、技能貼紙、Motto「不要問為什麼沒有人做這個,你就是沒有人。」等建立文化與默契,社群參與者的聲譽建立在其網路暱稱/ID 上,連結其技能與過往貢獻專案。這些貢獻建立在開放授權別人可以自由散佈、重製的 source 上,包括文件、影像、程式碼,藉由主動分享貢獻這些文檔,讓資訊可以流通更快,讓更多人可以加入協作。不喜歡現有的專案進行方式即可以建立自己的分支(Fork),相關的專案也能夠再整合(merge)在一起。這樣的開源協作模型,在 g0v 社群中不只是程式設計師,其他領域的公民也能夠加入,也把這樣的協作模式推廣到農業、歷史、空間、藝術等領域中。
因此作為一個沒有邊界的社群(因任何人都可以自主發起 g0v 活動),g0v 很少集體倡議特定政策。多半是個別成員因其網路發言影響力、過往專案貢獻,受邀至政府參與專家會議或是產生網路病毒擴散的文本(懶人包、小遊戲、網站等),對政策產生影響力,但社群成員習慣徵集社群意見、共同給意見,或是更新參與會議情況與社群知曉。另外一件有趣的事,這樣的開放協作平台,因而能在黑客松現場出現不同黨派、政府內外、層級懸殊、跨領域對單一政策的討論與協作。個別參與者也能夠拓社群找到對自己的倡議附議之人。
推薦閱讀:
具體來說,g0v 有為台灣帶來什麼改變嗎?我看到的是直播、hackfoldr、現場文播等開放式的參與方式,也逐漸擴大到其他公民團體,也有社群成員進入政府擔任幕僚,第一線從政府內部推動資訊公開與公民參與。g0v 也是可以讓不同黨派,政府內外的人坐下來好好聊可以一起做什麼事情的地方。g0v 在國際上的名聲也非常大,主要是在公民科技圈,目前逐漸開展一些國際合作計畫,例如議員投票指南與各國開放國會的專案合作,日本人設計的公民科技桌遊,我們也翻成中文讓大家玩。對國際來說,最直接的是開放資料評比台灣第一名,還有 JOIN 連署五千人提案政府要回應,或是唐鳳在推的 vTaiwan 和開放政府協作會議,外國公民科技圈的人都覺得台灣實在是太棒了。(跟愛沙尼亞並列數位國家的神話國度)
當然,我們身在其中,知道有些開放資料的品質不好,文章標題和 pdf 連結放在一個 excel 檔裡面就算一筆開放資料,還是會有政府的網站只能用 IE 開的狀況。我們也知道台灣的社群能量強,但是比國外大型 NGO 缺乏長期開發的資金與餘裕,畢竟 g0v 幾乎都沒拿錢在做事。我們也知道 g0v 只是台灣非常一小撮人在參與的事情,離大規模、更深度的公民參與還有一段距離。也知道,科技能夠改變的事情有限。
2. 這樣的模式有可能複製到其他地方嗎?世界上有哪些也在用科技做開放政府、改變民主制度的專案。開放協作模式面對威權政府有用嗎?
第二個問題是這個論壇上應該是來自各國的華語使用者,單單談論台灣經驗似乎不夠搔到點,而且這是我自己深深的困惑。有些科技似乎容易散播,例如在三一八和八仙塵暴拿來使用的 Hackfoldr,能夠快速收集並呈現大量網頁訊息,就有擴散到香港和東南亞的群體。
但我個人到東南亞的時候,有被當地的夥伴質疑,g0v 這套模式能夠用,是因為台灣政府有那些資料,而且那些資料基本可信,最重要的是,參與這些專案的公民不會被清算、不會被逮捕。因此當地在談公民科技的時候,有時候很大一部分會在談數位人權、談隱私、談避免被國家監控,談如何保護人權工作者。
我仍然相信科技到對的人手裡可以變成公民的後盾。 Open Development Mekong 說服中南半島的 NGO 共享資料,視覺化到地圖上,例如這張是中國資助的建設計畫。
也有 Ooni 這種專案幫助檢測各國封特定網域的狀況,每個人都可以安裝,幫忙監測回報。
隱私v.s. 開放,科技巨頭的道德責任?
3、4 問題先快速回答:開放的前提是知情同意,使用者應該要知道他們究竟授權了什麼給誰,他們有權利決定不授權。開放原始碼運動是建立在確認著作權後,個人願意讓其他人在相同的授權下可以自由的散佈、重製,於是可以滾雪球,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科技巨頭現在的問題是,他們受誰監督?民主政府必須回應人民,但是跨國的使用者對於跨國科技公司沒有那麼高的約束力。我們目前其實是滿仰賴科技公司的道德自律,你其實不太清楚搜尋引擎、社交媒體的演算法是如何影響你的整個生活,這些演算法和資料都未能被檢視、約束。隨便舉一個例子,之前 Google 有一個作法,是為了降低人們去參加 ISIS,於是在搜尋結果置入反宣傳的網站。這個狀況是針對恐怖份子,但是誰決定哪些內容是恐怖份子的宣傳內容?之後 AI 繼續發展下去,都一定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例如 Uber 的無人駕駛不是最近,總有一天也會撞死人,如同飛機努力提高安全但還是偶爾會有失事。 AI 進入醫療,醫療過失責任怎麼算?
打到這邊有點太長了,我就直接跳到 AI 政府了。
AI 政府
前面談公民參與,基本上是想要用科技為公民賦權、降低參與門檻、降低資訊落差。我們很幸運,有一群善用科技的人是站在公民這一邊的,由於他們的無償付出,降低了公民使用這些資訊工具的成本。
但接下來的時代,AI 很吃演算法和運算能力、資料量,一般的公民也有同樣的資源能夠使用這樣的資訊工具嗎?我期待有個人 AI 的那天,那會是跟個人電腦一樣的突破。
最後非常草率地提一下,在 AI 時代,政府需要不只是數位轉型,整個工作流程與思考方式都必須改變。但是台灣政府目前只有想到, AI 會取代工作,我們要讓受影響的勞工輔導就業,我們要培養 AI 人才,還沒意識到如果連律師都會被 AI 取代,政府多少的工作會被 AI 取代? AI 時代的政府該長什麼樣子?我和許多科技界的朋友是傾向小政府,因為仰賴大政府幫國民規劃一切的時代應該要過去了,台灣的政府跑不動了,也不可能預先規劃、看見未來十年的願景,因為資訊、知識、組織轉型比業界慢太多了,政府應該做的是基礎建設,而不是押寶特定技術的產業發展。另外一點是因為,如果真的政府能夠掌握 AI 技術,那就會變成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了,公民更難有力量反抗。
走筆至此很混亂,但就當作是純分享,不是媒體投書,希望能在這基礎上與大家更深入的討論。
(有朋友對我在開發的產品有興趣,現在的 prototype 介紹影片在此:https://youtu.be/LiEvr4ClAFo)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