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李怡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失敗者回憶錄129:江澤民施計過關保位

李怡
·
·
「君主政體就像一艘航行順利的商船,但有時會有一位胡搞的船長把船駛向礁石堆中令船沉入海底。共和政體猶如一排竹筏,順水漂流,從不下沉。但,竹筏上的人,腳總是要濕的。」

兩百多年前美國作家艾姆斯(Fisher Ames)說過:「君主政體就像一艘航行順利的商船,但有時會有一位胡搞的船長把船駛向礁石堆中令船沉入海底。共和政體猶如一排竹筏,順水漂流,從不下沉。但,竹筏上的人,腳總是要濕的。」

艾姆斯所說的「君主政體」,也可以演化成為沒有君主的專權政體;他所說的「共和政體」,事實上就是民主政體,包括君主立憲的民主政體。

1990年,台、港、大陸都仍然在大變動中。台灣向民主體制轉型,言論開放,意見紛呈,媒體幾乎全都聚焦在島內種種公開的爭議中,猶如不斷被海水潑打的竹筏。既忙於內爭,也就顧不得大陸和香港的局勢了。但正如柏楊說:這種與台灣無關的意識,「是一個可怕的缺失,因為它將產生難以挽回的誤導作用。」《九十年代》在台灣發行,是希望能夠帶給台灣人觀察大陸的視野,但很不容易。

香港市民在六四前後的表現,使中共對香港敵意大增,《基本法》起草到了最後階段,突然在條文中對香港人的權利大大收緊。儘管《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員都是北京任命的,但在草委的政制小組中,香港的委員都投反對票。無奈大陸委員佔多數,因此所有收緊改變都通過。而此時,西方開始了對中共的綏靖政策。香港人更感無奈,除了尋求外國護照作護身符,就只能自求多福。

中國這個大家長掌舵的專制大船,則航向變化難測。六四後,主持大局的江澤民、李鵬等把「反和平演變」列為中心任務,經濟上強調社會主義公有制,市場化要接受計劃經濟指導,甚至把私有企業、個體戶說成是資本主義復闢。

1992年初鄧小平突然南下深圳、珠海等特區。他公開放話,說必須堅持只有經濟發展這「一個中心」,除此之外沒有第二個中心;不要把「反和平演變」搞得太厲害;要堅持改革開放,大膽引進外資;要把資本主義有用的東西拿過來;要重視香港,九七以後「保持一百年不變也未嘗不可」,還要在全國再造幾個「香港」。讓留在北京、不知道鄧南巡的江澤民、李鵬發抖的是鄧這一句:「誰不搞改革開放,誰只有下台。」

那一年秋天,要召開中共十四大,涉及人事佈局。鄧這句話,有暗示要撤換領導人的含意。

鄧小平回到北京,江澤民立刻把媒體報導的所有鄧的南巡講話,整理好給鄧過目,再以中央文件向下傳達,並要求各級把「貫徹落實情況,及時報告中央」。於是全國掀起了一片引進外資和國企由私人承包之風。

中共十四大在十月就要召開,沒有人知道鄧小平要作怎樣的人事安排,江澤民尤其不安。因為鄧南巡還講過有人「左右逢源」、「搞形式主義」,像是針對他。鄧在前一年即1991年,曾經評價趙紫陽,說趙「很聰明,點子多。你們說我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那麼趙紫陽就是總工程師了。你們不要否定他。」似有再起用趙的意思。

4月時,江抓住一個機會,一舉扭轉了形勢。這是一位當年與中共高層有所接觸的人告訴我的內幕。

話說4月初,江澤民訪問日本。4月9日世界各大媒體引用路透社報導,說江澤民在8號會見日本創價學會的池田大作時,向池田表示,今秋舉行黨十四大,「將選出新的負責人,我對重新當選有信心。」

中共可供各級幹部閱讀的內部報紙《參考消息》,根據外電報導,以顯著位置刊此消息。這消息在中高層幹部中引起議論,覺得江在十四大前就說自己會重新當選,這不是對外界承認沒有真正的選舉嗎?而且在大家長決定一切的前提下,怎麼可以說這種話?

但江澤民早有準備。他自訪日以來,每天所講的每一句話,旁邊都有秘書作記錄。記錄中他沒有講過這句話。回到北京,他把秘書記下的他與池田講的話,連同《參考消息》的報導,一起送給鄧小平看。據悉,鄧看過以後,就覺得是黨內有人對江「不服氣」,《參考消息》大幅報導江的失言,是想要陷害他。實際上就是否定他挑選的新一代「核心」。大家長要自己拉他下台就可以,但其他人要否定他就不行。

另外,陪同鄧南巡的楊尚昆,因與趙紫陽的私交,很可能在鄧面前俟機為趙說項。楊任軍委副主席,他弟弟楊白冰任軍委秘書長,鄧雖是軍委主席,但軍隊的具體運作是楊氏兄弟,故有人稱解放軍是「楊家將」。一般估計,楊尚昆在十四大退下,楊白冰會實際掌軍權。鄧小平考慮若趙紫陽復出,楊家將掌軍權,說不定會給六四平反,就等於對鄧個人的否定。因這考慮,他決定繼續重用江澤民,並在十四大讓楊家將都退下來。

江澤民究竟有沒有跟池田大作講過那樣的話,無人確知。但他善用此事去鞏固自己權位,卻是只有摸透了中共人治訣竅和老家長心態的人才可以做到的。

政治上繼續專制保守,經濟上就開放並以特權發財致富。中國這條路就是這樣走出來的。

1992年參與演出電視劇《風風雨雨》的劇照。

(原文發佈於2022年4月3日)

《失敗者回憶錄》連載目錄(持續更新)

  1. 題記
  2. 闖關
  3. 圈內圈外
  4. 殺氣騰騰
  5. 煎熬
  6. 傷痛
  7. 動盪時代
  8. 抉擇
  9. 那個時代
  10. 扭曲的歷史
  11. 先知
  12. 自由派最後一擊
  13. 我的家世
  14. 淪陷區生活
  15. 汪政權下的樂土
  16. 淪陷區藝文
  17. 父親與淪陷區話劇
  18. 李伯伯的悲劇
  19. 逃難
  20. 愚者師經驗,智者師歷史
  21. 戰後,從上海到北平
  22. 古國風情
  23. 燕子來時
  24. 在左翼思潮下
  25. 1948樹倒猢猻散
  26. 豬公狗公烏龜公
  27. 《蘋果》的成功與失敗
  28. 怎能向一種精神道別?
  29. 自由時代的終章
  30. 清早走進城,看見狗咬人
  31. 確立左傾價值觀
  32. 「多災的信仰」
  33. 最可愛的人即最可笑的人
  34. 中學的青蔥歲月
  35. 被理想拋棄的日子
  36. 談談我的父親
  37. 父親一生的輾轉掙扎
  38. 父親的挫傷
  39. 近親繁殖的政治傳承
  40. 畢生受用的禮物
  41. 文化搖籃時期
  42. 情書——最早的寫作
  43. 那些年我讀的書
  44. 復活
  45. 不可缺的篇章
  46. 不可缺的篇章 之二
  47. 不可缺的篇章 之三
  48. 不可缺的篇章 之四
  49. 不可缺的篇章 最終篇
  50. 沒有最悲慘,只有更悲慘
  51. 歸處何方
  52. 劉賓雁的啟示
  53. 徐鑄成的半篇文章
  54.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人
  55. 通俗文化的記憶
  56. 左派的「社會化」時期
  57. 伴侶的時代
  58. 那些年的太平日子
  59. 香港歷史的轉捩點
  60. 福兮禍所伏
  61. 香港輝煌時代的開始
  62.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63. 二重生活的悲哀
  64. 《七十年代》創刊背景
  65. 脫穎而出
  66. 覺醒,誤知,連結
  67. 非常有用的白痴
  68. 有用則取,無用則棄(非常有用的白痴之二)
  69. 中調部與潘靜安
  70. 非蠢人合做蠢事
  71. 接近絕對權力的亢奮
  72. 無聊的極左干預
  73. 從釣運到統運
  74. 那年代的台灣朋友
  75. 統一是否一定好?
  76. 台灣問題的啟蒙
  77. 推動台灣民主的特殊角色
  78. 中共體制內的台籍人士
  79. 踩不死的野花
  80. 文革精神
  81. 文革締造中國的今天
  82. 極不平凡的一年
  83. 批判極左思潮
  84. 民主假期
  85. 裂口的開始
  86. 太歲頭上動土
  87. 愛荷華的「中國週末」
  88. 1979年與中共關係觸礁
  89. 那幾年,文藝的沉思
  90. 愛荷華的平和交鋒
  91. 從認同到重新認識中國
  92. 九七覺醒
  93. 美麗島大審對我的啟示
  94. 從事媒體一生的座右銘
  95. 念茲在茲要記下的輝煌
  96. 香港前途問題帶來的恐慌
  97. 從來沒有「民主回歸」
  98. 和許家屯的一次交鋒
  99. 牢記至今的一段話
  100. 從創辦到離開天地圖書
  101. 《七十年代》和天地分道揚鑣
  102. 「庚申改革」的流產
  103. 中共幫我們洗脫左派色彩
  104. 與徐復觀先生的兩年交往
  105. 徐先生的臨終呼喚
  106. 「愛國是無賴的最後防線」
  107. 守護我們的心智
  108. 江南案的考驗
  109. 專權政治逆轉的里程碑
  110. 「李匪怡」和《香港1997》
  111. 一國兩制的根本問題
  112. 港人治港只是誘餌
  113. 「京人治港」是否較好?
  114. 「基本煩」和霎眼族
  115. 與勞思光的交往
  116. 不受術數擺佈的勞思光
  117. 在德國的訪問的感觸與認知
  118. 在新加坡初識黃春明
  119. 首次踏上台灣土地
  120. 第一道晨光
  121. 無意中成了「動亂的醞釀」
  122. 獄中老人成就一名奇才
  123. 六四的記憶與感受
  124. 中國,一口活的「官財」
  125. 我曾愛過這四十歲的女人
  126. 中共高層第二代揭露的內幕
  127. 內幕之外
  128. 《九十年代》台灣版創刊
  129. 江澤民施計過關保位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