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心得-催眠師手記
如果說要我去看一本勵志的書,我會犯懶然後堅定地去做別的事情。理由很簡單,從國小國中開始,不管是課本裡面或是各種課外讀物等等,有太多太多教我們要怎麼過才能變更好的篇章。當然要先聲明,我無意冒犯這些作品,這些都是條理清晰、文筆流暢的佳作,只是隨著自己每個時期心境不同,而想要品味的文章有所改變而已。
但是當我沒有任何心理預期,甚至前一分鐘還在看各種鼓吹什麼星座跟生肖在大年初五會走大運,要去買張彩券,或是哪個明星又有了什麼緋聞等等各種花邊。但就在我看著標題:《退休醫師聽見「安魂曲」!拿一疊鈔票拜訪催眠師:聽我說話兩小時》然後不抱太大期望的情況下點進了文章裡面。本來以為是一篇獵奇的報導,但是當我讀了開頭後,就像是有魔力一般,迫不及待地想要把整篇趕快讀完,想要知道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沒錯,上面那篇就是催眠師手記的其中一個故事。而這種想要一直讀下去,想要進一步探究接受催眠對象所真正藏在心裡的問題;或是另一方面,催眠師跟心理諮商師如何從求助對象在催眠時的所見所聞,來拼湊出那個藏在心裡連求助者可能都不知道的「真心話」。
但卻又在驀然回首之時,發現難道原來自己生活中的惴惴不安、徬徨無助的時刻,跟裡面的不同故事的求助者這麼地像。就在我跟學長討論這本書,提出了對這個透過別人看到自己的觀點的想法後,學長十分有智慧地說:有點像就是周哈里窗提到的盲目我或是未知我,有時候看書的幫助就是看書過程中連結到自己的生活或工作經驗產生出新的想法,出現“啊哈”的想法!另外諮商的目的之一也是引導案主看到行為背後的盲點,幫助鬆動其核心觀點,改變模式。
的確,從旁人的故事中進而連結並發掘自己的問題,比單純看雞湯文鼓勵自己來得更深刻,更觸動自己,也才能從根本改變自己,讓自己越來越好,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