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迟迟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七日书|外来者的故乡

迟迟
·


什么是家?闭上眼,我能想到的是一间不会再搬动的住所,可以完整地把一部分自我安存的地方,并且有一扇可以上锁的门。

但,什么是家乡呢?

第一次交流时,人们很喜欢问“你是哪里人?”好像知道来处,就能知道一个人是如何被社会环境一点点塑形,最终长成现在的模样。我总被这个简单的问题卡住。我户籍上的地名,祖辈居住的地方,父母出生长大的地方,是块曾经与我血脉相连的土地。但是,一个不会说地方方言的人,她不认识任何一条街,也说不出任何一个准确的地名,那么你要如何将这里认定为她的来处。

我出生在还有借读费的年代。所以在隔壁城市出生的我,在父母远行后,带着外地的户籍回到县城,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时,理所应当地被学校要求交属于外地人的借读费。

“你要珍惜上学的机会,是你伯伯求了人家,你才能去念书的。”

从我有认知意识起,我就明白我是外来的,哪怕这是我父母生长的地方,但这里也不是我的家,也不会是我的家乡。所有人都在问我,你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带你走?你怎么还不走?你去了远方,还会回来吗?你会记得我们吗?

我也问父母,我什么时候才能走?你们什么时候带我走?

走去哪里,远方是哪里,远方有什么,我全都不知道。只是“要走”是我带着外地户籍,挣扎在一群本地人里,坚持下去的唯一动力。我的学号是全班八十来人里的倒数,考试总是坐在根本看不清老师面容的角落里。

在还没有学会“熬”的概念的时候,我已经开始跟自己熬日子。

小学三年级,我终于被带去了远方,继续交着借读费,因为教材不一样,考的班级倒数,从零开始学习的语言,个位数的成绩,熬从等父母带我走,变成了熬着等下课。三个人紧巴巴地挤在一间小小的公寓里。

放学回家,在父母不在家时,一个人独处变成了我最快乐的日子。

在父母带我走了的几年后,借读费被取消了,我和其他当地孩子一样,上了一所普通初中,拥有了一段,看上去和其他人一样平常的生活。而我出生的隔壁城市和父母长大的县城也在行政上被划分成了同一座城市。

儿时一切写着“外来者”经历,似乎都变成了没有证明的记忆错位。但是一个外来者,是没有故乡的。隔壁城市不是我的故乡,县城不是我的故乡,远方也不是我的故乡。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