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原素OriVegHK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香港人的Food Identity】四:車厘子自由

原素OriVegHK
·
·
圖一攝於天水圍,相中的老友記們日日擺地攤,只為賣自己家中農田種植的少許收成,賺點生活費,卻經常被驅趕及沒收心血。

車厘子當造,今期最火紅之處莫過於內地官媒指澳洲車厘子「劣質」,比不上智利車厘子。香港人一向青睞澳洲Tasmania 車厘子,自然認為這說法是「吃不到的車厘子是酸的」,事實係這只是故事的一部份,核心在於中國大陸網絡潮語 —「車厘子自由」。

中國大陸:買到的自由

2019年,當香港人風風火火地為捍衛自己的政治、言論自由,同年大陸出現了「車厘子自由」一詞,源於一篇《26歲,月薪一萬,吃不起車厘子》的潮文,作者抱怨自己即使月入一萬,還是吃不起車厘子。此文一出,「車厘子自由」馬上火紅,意指購買車厘子時不需顧慮價錢,達到財務自由。

更搞怪的是,這兩年每到農曆新年前後,大陸媒體及網民紛紛關注車厘子價格,議論民眾今年是否「實現了車厘子自由」。為了提早讓人民感受自由,大陸政府及水果商出盡奶力,引入平價車厘子,首選便是智利車厘子,還要是海運接近1個月、加了不少防腐劑的智利車厘子,令大陸的車厘子市場價格跳崖式下跌。

承蒙大陸資金的恩澤,智利全國超過90%的車厘子外銷到中國大陸,而中國官方為隆重其事,不時請智利駐華大使為其車厘子站台(係真站台剪綵),上台講兩句車厘子如何加強中智友誼、振興智利經濟⋯⋯

因此抵制澳洲車厘子,除了中澳貿易戰,很大原因是官方幾年前已選定智利車厘子,去填補人民對自由的慾望;若引入昂貴的澳洲車厘子,中國同胞對車厘子自由,恐怕只能翹首以盼。

買到平價車厘子,就買到自由,難怪他們從不明白香港人/世界在捍衛的自由是甚麼。

香港:選擇的自由

要建立身份認同,除了有共同的生活文化所引起之共鳴,更核心是日常生活習慣背後反映的價值觀。同理,要理解香港人的food identity ,需要探討香港人飲食文化中的認同宣稱(identity claim),重視的是哪個部份或元素。

要數最代表香港的餐廳,三甲必然是茶餐廳、大排檔、車仔麵店。縱然他們提供的食物種類及用餐環境不同,但相同之處在於食客可以通過選擇的自由,創作合乎個人口味的食物組合。

車仔麵可自由選擇麵條、湯汁和配料,茶餐廳常餐、早餐組合任君配搭,茶餐廳及大排檔皆可選擇飛沙走奶、炒底走青......甚至不按餐牌所列,坐下便點自行搭配的「隱藏菜單」組合,侍應們更發展出一套落單暗號,以應付食得挑剔的香港人。

香港社會學家呂大樂曾同樣以茶餐廳為例,撰文指出香港人視「有得揀」(為顧客提供選擇)為餐廳必須達到的要求,「夠嘢揀」(有足夠選擇)則是一家茶餐廳滿足顧客期望的重要指標。他認為香港人如此重視有得揀,皆因「揀」體現自由,選擇自己的理想生活。

近年香港人對有得揀的要求,不滿足於餐牌上,延伸至支持小店保育老店,理念跟上述同出一轍,下回再詳細探討。

名乎其實,自由對於大陸人而言,係「食得㗎?」:有得食,先至係老闆;香港人眼中的自由,係連食都要講自由:有得揀,先至係老闆。

從飲食文化角度,可見雖然香港及內地人同樣以中國菜為主,但香港人與中國人兩種文化身份認同處於二元對立,只因大家對自由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大陸人將自由制約兼矮化,連自由都窮得只餘下金錢,不講求個人選擇及參與規劃過程,僅追求土豪式量化消費;香港人則重視自由所賦予的選擇權,享受通過選擇去規劃自己理想生活的過程。

人人生而自由,就算你日日食得起一噸車厘子,但沒有批評官方所選定車厘子質素的自由,沒有揀選車厘子品種的自由,沒有免於食安恐懼的自由,又如何?

致自由。

圖二:最近想本地農夫直接購買的蔬菜,可見玉米受早前三十年一遇的霜凍影響,外皮被凍傷,農場至少四分一農作物需要報銷,政府卻不聞不問

後記:

執筆撰寫自由,不期然想起圖一圖二的香港農友們,香港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蔬果任君選擇,但為何香港人種/賣香港農作物,卻如此艱難兼欠缺關注及支援?長此下去,任你多有錢、買到來自太空的種子作物,卻沒有本地農作物此「選項」,真的有得揀嗎?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