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獅子吼
這一次在福建,沿著高鐵路線從廈門北上泉州、福州,繼而又回到廈門,如同一個輪回,兜兜轉轉又回到起點,印象最深的就是泉州承天寺一處牌匾——“做獅子吼”。
原本“大海潮音,作獅子吼”是佛經中形容佛祖或得道高僧說法時的詞語,在泉州卻有另一番趣味。
初到泉州時,印象最深的就是遍佈街頭巷尾的寺廟宮堂,以及或遠或近或濃或淡的香火味。走在泉州街頭,根本不需要刻意探尋,就能與各種宗教文化不期而遇。
站在西街西頭,以開元寺為中心,向西,基督教泉西堂與開元寺隔街相望,向南,有供奉媽祖的天後宮、塗門街關帝廟、古清淨寺,向東,有承天寺、元妙觀和中山路泉南堂等,方圓一兩公里範圍內,本地先賢、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甚至印度教,各種宗教,各路神仙,應有盡有,和諧共處。
在熱鬧的市區,竟然保留著如此濃厚和龐雜的宗教文化。
研究者推測泉州的對外交流催生了這一繁雜的宗教環境,泉州舊稱刺桐,是中國與外界交流的一個窗口。在日本學者羽田正、小島毅等人編修的《從海洋看歷史》描繪東亞的海域歷史,反復提及刺桐,其中也提到了宋元時期在海上航行的伊斯蘭教徒到達了刺桐,建立起貿易和文化交流。在蒙古人統治中國之時,還有不少原本在新疆及周邊地區生活的回族遷移到刺桐,專門經營海事。
泉州鬧市中正好有一座伊斯蘭教徒供奉的古清淨寺,是國內現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伊斯蘭教寺。更有趣的是古清淨寺的左右就是文武廟。
更令人驚歎的是,泉州寺廟宮堂的規模以及信眾數量是其他城市所不能睥睨的。泉州的佛寺多起源於宋,且與弘一法師交集頗多。北宋的蔡襄在泉州修建的洛陽橋屹立千年,並立8座石塔雕刻月光菩薩像,後人也修築了蔡襄祠以示紀念。
在福州則有一座唐代風格的華林寺,據說是五代時期的從其他地方整體將建築搬遷至福州。華林寺並沒有供奉佛像,更像一個落魄的博物館,主體建築是南方最古木構,宏偉而不壓迫,爽利而不造作。管理人員是為中年阿姨,和善熱情,走出大殿的時候,她正在請周邊的環衛工沖洗門口的石獅子。
福州倉山的教堂也很多,中洲基督教堂和泛船浦天主堂,晚上還在泛船浦天主堂聽了一段祈禱,博愛、神聖、可憐,但看著白髮蒼蒼的老人時不時跪在地上,頓時產生厭煩的心理,立刻走開。
回到廈門後,走走停停,在南普陀寺吃素菜,味道還不錯,分量大,但油太多,下次試試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