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吁全面检测食用油一百天之后,我带着样品去了新加坡……
原发于2024年12月1日
自从7月初《新京报》披露油罐车乱装事件之后,官方后续公布的检查报告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真的只有那么几辆运输车未经清洗便混装食用油和矿物油,还全让记者给撞到了?
有这么巧?!
我不大相信。很多人应该也不相信。
而食用油对于喜欢炒菜的中国人来讲,是每日必吃;而且除了炒菜,面包、蛋糕、日常零食哪样东西里面没有食用油呢?如果食用油质量有问题,影响的何止是千万人的生命健康!
至少应该对市场上销售的食用油进行全面、权威的检测、公布报告才能让人安心。
可是政府部门这个样子,只好民间来推动。
抱着这么个朴素的想法,我拿《新京报》的那篇报道做了个小视频,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呼吁对食用油进行全面检测。
我的原意是希望看到的人能够帮忙一起呼吁,从而推动事情的发展,比如大V看到了在其号召之下有更多人发声、促使有关部门进行检测,或者在国内的人自己购买食用油交给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毕竟这关系到每个人最重大的切身利益。
然而,事实很快证明我想得太美好了。
身为无名小卒,除了绝大多数人对我的呼吁视而不见,给我反馈最多的是“没用的”,其次是表示自己已有应对办法,比如榨猪油、有认识的榨油作坊、买进口油等,还有人说“你怎么光在这里喊,怎么不上街去喊?”,甚至有人说我“往浅了说是与虎谋皮、往深了说不过是寻找自我感动”。
另外,因为每天一呼,有两个微信群将我踢出来了,还有一个群也因为此事和群主发生争执,最后我自己退了。
对于碰到的这些问题,我还写了两篇帖子《呼吁对食用油进行全面检测的三十天》和《没用的人士》作为统一回答。
当然,也有几位朋友为我点赞并表示会帮忙转发。在此再次感谢这些朋友,让我避免了陷入类似“无物之阵”的境地。
对我而言,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发一下其实也就两三分钟的事情。所以即便很快意识到这么做不会有什么效果,我还是想看看如果坚持到一百天,会是什么样子,权当一次社会实验。
在这期间,我到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上留言,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留言,但是什么反馈都没有得到过。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的回复纪录,他们平均一天不会回答问题超过两个,即便回答的问题,有的也是在一个星期之后了,可以想象在许多问题中能被工作人员挑中予以回应是多么需要运气的事情。
我还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查询过各类食用油的抽检纪录。
“大豆油”这个产品,2014年以来抽检结果出现不合格的信息记录是22条。
“葵花籽油”这个产品,2014年以来抽检结果出现不合格的信息记录是18条。
“花生油”这个产品,2014年以来抽检结果出现不合格的信息记录是20条。
“玉米油”这个产品,2014年以来抽检结果出现不合格的信息记录是2条。
十年来只检出这么少的不合格产品,我们的食用油质量合格率有这么高吗?
我是反而越发担心,会不会是对于食用油质量的监督实在太松懈的缘故?
在呼吁了接近一百天的时候,我想,看起来谁都无法指望,不如我自己买油去检测吧。
我先联系了国内的一些检测公司,得到的回复结果是检测能力很强,价格也不贵,一个检测项目基本上在百来块至几百块钱人民币这个水平,唯一的问题是不为个人提供服务,必须是公司业务才行。
其中有家外资机构,针对食用油中矿物油的检测在10月份刚刚通过国际能力认证,据称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有资质做这种检测的,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已经为上百家企事业单位出具矿物油检测报告。
这当中意味着什么呢?至少给我的感觉是细思极恐。
国内没法做,那么送到国外去检测可以吗?
欧美都太远,光机票钱就够呛,签证也麻烦,日韩语言上有障碍,而且国内很多人反感日韩、只怕对这两个国家出具的检测报告认可度不高,香港另有障碍......就这么想了一圈,感觉新加坡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有免签,机票便宜,中英文交流无障碍,发达国家,国内人认可度也高,我个人又比较熟悉。
于是开始给新加坡排名最靠前的南洋理工大学淡马锡实验室发邮件,询问能不能做食用油的相关检测、对样品有什么要求、费用几何、多久能出结果,但不知道怎么回事,过了几天都不见回复,打电话过去询问,说邮件是收到的,已转发给相关人员,让我等着。然后又等了几天,还是没收到回复邮件,只得再打电话过去,对方说会跟进相关人员那边,我是等不及了,便直接问那些问题,对方说检测是能做的,大概几百新元的费用,7个工作日就可以完成。
得到这些信息之后,我感觉应该可以一试。于是便买了机票。
10月26日,我在成都时代天街的永辉超市买了两瓶长寿花牌玉米油和两瓶多力牌玉米油。之所以拿这两种,是因为在货架上这两种是最小瓶装的。
10月30日凌晨三点从成都经胡志明市转飞往新加坡。
在成都机场还发生了个小插曲。
在“去哪儿”网站买票的时候,机票有几个价格,有含行李托运费、有不含行李托运分费的、不可转签不可退的、可转签可退的等等。我选了含行李托运费的,因为按以往乘坐廉价航班经验,在机场托运行李的费用必定是远超含行李托运费和不含行李托运费的机票差价的,而油这种东西只能放托运箱子里。
但是在机场办理登机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航司那边的机票信息里没有显示是含托运行李的,因此要另外收取行李托运费。
联系了去哪儿客服,回答说“查看航司目前无法联系,以机场告知为准”。
机场工作人员说现在只能看到我是多少钱买的机票,但无从证明这是含行李托运费的价格;如果我有买票时的几种机票价格截图,就能证明自己买的是哪一种机票了。
好吧,怪我没有多想一层,事先没料到还有这种机关。
只能乖乖交钱,把226元扫到越捷航空的一个工作人员个人微信里,拿到一张手写的收据。后来返航的时候,又交了一39新元。
10月30日中午到达新加坡,第二天带着四瓶油兴冲冲地奔向南洋理工大学淡马锡实验室。
但到了那里,看到楼下大门紧锁,全无人迹,打电话也不通,后来我才发现那天是印度教节日“Deepavali”(光明节,又称排灯节或屠妖节),新加坡全国放假。
于是11月1日又去,在大楼外面拍了两张照片。
这回算是顺利进入淡马锡实验室了。
但是接着出了糗。
实验室说他们不帮学校外部人员做实验。
敢情是我和那位接线员的沟通出了问题,让他误以为我是校内的?
瞅着几个工作人员围着我像看猴似的,而且他们的语气又那么笃定,我这个社恐也无胆争辩些什么,只能说声打扰、溜之大吉。
好在除了淡马锡实验室,新加坡还有其他的检测机构。
接下来几天我便直接登门拜访这些地方。这从商业礼节上说,是有些冒昧的。一般来说最好是邮件、电话先沟通,进行预约,然后再上门。但若按照那种节奏,时间耗不起。
在拜访过程中,也学到了一些东西。
对方会介绍他们的优势检测项目、合作伙伴检测项目,新加坡食品局可能会对玉米油进行哪些检测,以及对于食用油中检测矿物油他们之前从没做过,如果要做的话,可能得联系欧洲那边。
在比对了几家的报价之后,最终确定进行以下检测:
Arsenic:砷
Lead:铅
Mercury:汞
Cadmium:镉
Aflatoxin:黄曲霉素
TBHQ:特丁基对苯二酚,抗氧化剂
Zearalenone:玉米赤霉烯酮
原本还想测榨油常用溶剂正己烷的含量,但是需要送样品到马来西亚的实验室去,不但检测时间拖得会比较长,而且在此项检测本身需要137新元(1新元=5.3人民币)的基础上还要另外附加100新元运输费用,鉴于囊中羞涩,只好放弃了。带来了两种油,最后也只测了“长寿花”这一种。
原本说最多九个工作日,结果十五天后我才拿到报告。(吐个槽:新加坡的工作效率不够高啊)
检测的结果:
其他指标都正常,唯有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含量超标,新加坡和欧盟的标准是最高含量不能超过400ppb(即400μg/kg),而检测结果是875ppb,也就是说超标了一倍以上。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可疑致癌物,主要存在于玉米和小麦等粮食作物中。
网上搜到《中国市场监管报》有一篇文章介绍说: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非类固醇雌激素作用,可引起雌性畜禽的雌性激素综合征。摄入ZEN(玉米赤霉烯酮英文缩写)的动物,其生长、发育及生殖系统都会因雌激素水平高而受到影响。在所有动物中,猪对ZEN最为敏感。ZEN及其衍生物在结构上与内源性雌激素相似,所以它们可以与雌激素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从而诱发一系列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此外ZEN在体内还具有氧化毒性,引起脂质过氧化,抑制DNA和某些mRNA的合成,从而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伤。
JECFA(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下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在第26、27、32次会议上多次对α-玉米赤霉烯醇进行评价,并提出了其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0~0.5μg/(kg.bw)。1999年第53次会议上才评估玉米赤霉烯酮,确定了玉米赤霉烯酮的PMTDI为0.5μg/(kg.bw),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物的总摄入量不应超过此值。”
中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即GB2761)中规定,谷物及其制品中的玉米赤霉烯酮限量是60μg/kg,但是并未规定食用油当中的玉米赤霉烯酮限量。我不知道这是出于什么原因。
总的来说,检测结果显示,并不能说这款“长寿花”牌玉米油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至于到底安不安全则是见仁见智了。
这个结果似乎有些不尴不尬。
在做这个事之前,我也曾想过:
如果检测结果显示一点问题没有或者问题很小,那么我是不是属于白花力气、空跑了一趟,显得傻里傻气?
如果检测结果显示问题很大,自己会不会被涉及的企业报复,然后同样显得很傻?
如果无论检测结果如何,都没什么人在意,是不是更显得自己傻?
......
后来转念一想,反正之前干过的傻事不算少,再多这么一件,也无非还是傻呗。
另外,我母亲去年11月份因癌症去世,我不知道她的得病和饮用水、食物有多大程度的关联,但是我想如果吃的东西都很安全,她是可能活得久一点的。应该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愿望吧。从这个角度出发,跑新加坡一回就当是我为家人和朋友的饮食安全努力了。
命运如此无常、人生如此短暂、一生又能傻几回?
当然,心理建设、自我安慰之余,有些事情仍有必要做出调整。
之前的经验显示,即便是牵涉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大家的协同意识仍然是很匮乏的,必须要清楚明确地讲出自己的诉求才行,所以这次我要改变之前默默转发的作法,我要厚着脸皮大声恳求大家转发!🙏🙏🙏
我恳求大家:
不要抱着侥幸心态说“我可以榨猪油”,你怎么确认你买的肥肉不是病猪死猪肉;
不要说“我有认识的榨油作坊”,榨油作坊的确是没有矿物油的问题,但是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会更高;
不要说“买进口油”,你怎么确定你买的是正宗进口货,而不是类似红酒82年拉菲那种情况——即便是正宗进口产品,你怎么确定出口中国的质量标准和它在其他地方销售时一样;
再者,即便你在食用油上做到了万无一失,你在其他食品上面也能做到吗?
我希望:
在国内有渠道进行食品检测的人能够对自己或家人最常吃、最喜欢吃的食品做一下检测,并把结果公布出来;
我希望:
在海外、特别是在发达国家有亲朋好友的人,能够将自己或家人最常吃、最喜欢吃的食品挑一两样寄到国外或托人带到国外去做一下检测,并把结果公布出来;
我希望:
有机会到发达国家进行较长时间自由行的人,能够将自己或家人最常吃、最喜欢吃的食品挑一两样带到国外去做一下检测,并把结果公布出来;
只测一项的话,大多数项目只需要小几百人民币。同一个产品完全可以一个人测了A项,另一个人去测B项,绝大部分产品最多也只需要检测十几个项目。也就是每个人花几百块钱,最多十几个人就能对一个产品完成全面检测。
如果这样做的人多了,而不是巴巴指望着政府部门天降甘露,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依然有可能倒逼企业改进生产质量,一点点抬高食品安全的底线,一步步改善整体食品安全环境。
要知道“长寿花”这个品牌是中国十大食用油品牌之一,我不知道其他品牌存不存在类似的某项指标虽然符合国标但不符合国际标准的情况。
而除了玉米油之外,大豆油、花生油、葵花籽油会不会也有类似情形?
甚至会不会还可能存在奶粉中三聚氰胺那样糟糕的情况,只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发现?
这还只是食用油一个品类,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天要吃多少种食物呢。
所以,唯有在整体上保障食品安全,我们才能够真正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这本应该是现代人类最基本的要求和尊严。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们还需要为食品安全整天提心吊胆,着实是很可悲的事情。而对此视若无睹、束手无为,无疑是更可悲的事情。
因此,这篇文章里,我呼吁大家,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恳请您也努力一下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