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 二三事] 國際財務投資 02:投資的本質
首先介紹「實體投資」和「金融投資」。
- 實體投資意味著買進實際的「資本」,並且利用它實際帶來生產,創造「產出」。
- 金融投資往往只是一張紙,收入來自「價差」和「股利」,而股利卻是來自實體投資生產得到的「盈餘」。
實體投資和金融投資的關係,在於「金融投資」代表了一種對「產出」的價值的「請求權」,需要透過分配「股利」完成這種請求權,因此這兩種投資可說是「息息相關」。
「投資」的廣義定義也就是犧牲「現在」的消費能力,換取「未來」的消費機會。
這麼做的動機有很多:包括養老、現在用太多會效用遞減,但由於人都是「短視近利」的,所以在未來才能回收的消費能力,需要「時間溢價」彌補投資人。
金融市場的價值
「金融市場」的價值在於提供投資人一個交易平台,其「功能」則為提供一個資金流動的管道,讓所有的資本可以快速地「反映資訊」和透過「群體」共同的選擇(理論來說群體總體而言會做出理性選擇),配置到一個最適合的位置,讓資源最適化,物盡其用。
金融資產有三類
- Fixed Income / Debt (固定收益產品)代表包含「債卷」所有跟利率相關的金融資產,其意義為「債權」。
- Common Stock / Equity (股票 / 股權 / 權益)代表定期也會分配「不確定」的收入的金融資產,其意義為產出的「所有權」。
- Derivative Securities(衍生性金融產品),其由其他 Asset 決定其 Payoff(交易契約之價值)。
證卷化的意義
「證卷市場 / 證卷化」的價值在於將「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
好處是可以募得更大的資金達到更大的「規模」,達到「規模經濟」的效益,
另一個好處則是讓營運穩定,即使「所有權」的持有人換人,經營風格也不會有太大改變進而影響營運,但其也有問題,可能造成「代理人問題」,即使透過高階經理人的「薪酬設計」減少這個問題,但也可能造成其他問題,像是讓他們變得規避風險,決策不夠有彈性......。
課程概論
整個課程分成四個大章節:
一是概論。介紹參與者、市場,和商品。
二是介紹「證卷」。包括各種資產類別的商品,最後可組成 Portfolio(資產組合),但要如何建立 Portfolio 呢?重點在於資產配置(Asset Allocation),先考慮個人想要配置自己總資產多少在「無風險資產」上,剩下的再組合分配到「風險資產」去做證卷選擇 (Security Selection) 中。
而風險資產的 mean(平均數) 和 Variance(變異數) 的關係可透過 CAPM 模型化,CAPM 單因子模型雖然相較多因子模型(APT)簡單,雖然結果較不精確,但在實務上卻更常被使用,因為其容易看懂、好解釋,連結因果關係。
P.S. 衡量風險時常用 VaR 描述「最大可能損失」
三為「股票評價」。衡量「股票」的價值需利用折線率(由 CAPM 求得),主要可由「期限結構」來解釋其價值在不同時間的高低。「債卷」等事先約定好固定的收入的金融資產,則是由「利率結構」來解釋,其風險有可能主要來自「違約風險」。
發展出以上「結構」的原因有某部分,都是希望進而預測「未來」,像是我們可以觀察到,若是高風險債和低風險債的「利差」很小,代表經濟興興向榮,人們對未來樂觀,不認為高風險債會有倒債的可能,這就可以預測經濟目前是看好的。
四則是「基金績效的評估」。
市場效率理論
市場效率解說中,有兩種策略「積極管理」(證卷分析)和「被動管理」(高度分散化投資組合)。
主張應該執行「被動管理」是因為認為市場是非常有效率的,資訊瞬間就會被反映玩股價瞬間重新回到平衡,而主張要「主動管理」的一派則是認為市場中總是有被低估和被高估的股票,能透過積極尋找這種機會獲得利益。
這兩者看似矛盾,但其實有很好的解釋,也就是說,因為市場中的不均橫被「主動管理」者消除了「被動管理」也就成立了。
若是一旦市場中沒有被低估或高估的機會,「主動管理」者退出,市場沒有人迅速地對資訊做出反應,慢慢地又會開始不均衡,此時「主動管理」者看到機會又會進場消除這些利差,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