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馬本地人了解大馬(三):淺談大馬的印度人
馬來西亞印度人通常是說淡米爾語(台灣或中國大陸等地區通常翻譯成泰米爾語)及英文(通常是家境顯赫的印度家族),嚴格上馬來西亞的印度人裡也有很多族群,但一般華人憑外表分得出的應該只有錫克族 (因為有戴頭巾,皮膚比較白)和非錫克族的南方印度人(笑),還有就是在文化上把印度人分成穆斯林印度和非穆斯林印度人。
穆斯林印度人統稱 Mamak 嘛嘛,在馬來西亞有大量被本地人稱為嘛嘛檔的平民穆斯林印度料理餐廳或小檔口,通常還24小時營業,老闆通常是印裔穆斯林(進回教的理由說不定只是娶了馬來人),但員工就不一定,說不定還不是本地人只是老闆在印度的親戚飄洋過海來馬來西亞打工或打黑工的。而非回教的印裔通常是興都教徒,少數是佛教徒或基督徒。興都教徒的印度人是不吃牛肉的,大多數還每個星期裡必須有一天是吃素的。可是你看在馬來西亞你讓回教徒去賣豬肉你就是不尊重回教徒(但可蘭經只是禁止吃並沒禁止賣),但興都教徒在嘛嘛檔賣牛肉呢?嘿嘿是沒人理他們死活的,大家都習慣對威權雙標了。
不過說起來,其實馬來文化其實也是受印度影響很深,像馬來語的 Roti (麵包或麵團製的食物),Raja (王)等詞語還有用右手抓食物來吃的風俗都是從印度傳來的,只是現在的一些馬來官員為了加強自身與回教的聯繫性和正統性所以一些宗教人士和偏回教的地方政府會去影響大眾,例如不保護證明馬來文化與外來文化交融的古蹟或是禁止馬來皮影戲等等。
扯遠了,說回印度人,在大馬的印度人其實還是保留著種姓制度的,就是印度人自己還是有分階級的,甚至不管你是什麼宗教的印度人你還是活在種姓階級之下。種姓階級大致上分成由上至下四種:婆羅門(學者/祭司),剎帝利(皇/貴族),吠舍(平民),首陀羅(下民,古代是奴隸)。而你是來自什麼種姓的印度人是可以透過你的姓氏和氣質及祖籍出生地看出來的,如果你是來自階級比較低的家庭的印度人,那麼你進入一間印度老闆或印度高層多的公司,那你是很難上位的,高層職位通常都是被老闆或印度高層保留給跟他們同階級或更高階級的人的。就連在婚姻方面如果雙方印裔家庭的階級是不平等的話,那麼階級比較高的家族會視此婚姻是一個恥辱,歡迎大家在21世紀來到不現代的現代印度社會。
也因為這樣,通常一個印裔醫生,他爸他爺也通常是醫生。一個印裔大學生會讀什麼科系以後做什麼職業,也是取決於這個科系和職業符不符合他們家族不會令他們家族蒙羞。由於階級高的精英印裔遍布大馬各職業的高層,這會讓來自低階級的印裔有種就算他再努力其成就也不過如此的感覺,可能也就是因為這樣,印度人的買醉率十分高,貧窮的印裔也很少會有華人那種靠教育就能改變命運的想法,所以貧窮的印裔後代的教育程度也通常不高或不重視,監獄裡的罪犯也很高比例是印裔,而大家也習以為常,唉。
難道就沒有擺脫種姓階級的方法?聽說是有的,就是印裔女生嫁給他族,那麼其後代就不在種姓制度的範圍之內,所以諸位單身的大愛人士尤其是男性,靠你們了~不過在馬來西亞,印度同胞的確也蠻被歧視的,華人和馬來人都比較看不起非有錢的印度人的,甚至華人還流傳一句“如果你看到印度人和一條蛇那麼你要先打印度人因為蛇不一定咬你但印度人肯定會害你”之類的“玩笑”話。
好了,寫完三大種族,之後就可以寫大馬文化其他方面了,例如最吸引人的美食或是跟新加坡的恩怨情仇了,敬請期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