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昕,生态心理学的价值为何?Lifeway这个概念如何理解?
@映昕 在评论中提了三个问题,我刚才回答了一下。回答之后,我想到把这次的问答综合起来,作为对Lifeway这个概念的补充。
在这次评论中,我比较了Lifeway和巴克在Behavior Settings理论中提出的Setting Programs,我的直觉是Lifeway相比之下,是比Setting Programs更为细致的一个层次。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吉伯森在谈论可供性(Affordance)时,对于可供性转化为具体的行为着墨不多。
生态心理学领域的学者Harry Heft曾在2001年出版Ecological Psychology in Context一书,将吉伯森的可供性理论和巴克的Behavior Settings理论整合在一起,追溯到詹姆斯的纯粹经验主义(William James' s Radical Empiricism)哲学思想。Harry Heft在该书中讨论了众多生态心理学的哲学话题,提出了很多值得具有启发的概念,例如“Possible Knowledge”,"Unlimited Knowing", "Ecological Knowledge"等等。他在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讨论延续扩展到近年来兴起的分布式认知等等。
可惜的是,Harry Heft没有在书中提出类似于我现在发展的Lifeway的概念,不过他整理的生态心理学的哲学思想可以为Lifeway这个概念的后续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看来,Lifeway有可能发展为接通可供性和Behavior Settings的一个新的层次。
当然,这个概念才刚刚诞生不久,还需要进一步做更为规范的研究与深入的探讨。
Lifeway与Lifeform
我在第一季度看到一些生态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使用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Forms of Life)”术语,于是看了一些文献。结合我自己的生活体验,我逐渐把“生活形式”作为一个新的概念融入到我的思考中,为了和维特根斯坦的原始概念有所区分,我使用了Lifeform这个新词语。
有了这个Lifeform词语之后,我从吉伯森的著作中提出一个关键字Life way, 造出Lifeway这个词语。吉伯森说的意思是,环境中存在很多可供性,这些可供性带来各种丰富的Life way。这两个词语形成一对,一个说的是丰富的行为细节(Lifeway),一个说的是统一的行为模式(Lifeform)。
怎么理解这个意思呢?用我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看,我现在每天傍晚吃完晚饭之后,带我的两个小孩培风和培容去我们家附近的社区公园玩。那里有一个游乐场,一个网球场,一个跑步跑道,一大片草地等等。每天我观察人们在这个社区公园里的活动。在社区公园里,有好几个经常出现的行为模式(Lifeform),例如:
- 跑步
- 遛狗
- 生日会
- 滑滑梯
当你看到这些字眼词语的时候,你就会想起你对于这些字眼的理解。这时,实际上你想到的是你过去理解的“行为模式(Lifeform)”,它是过滤了很多细节的抽象的概念性质的模式。
例如,“遛狗”这个“行为模式(Lifeform)”,我观察到的更为具体的“行为细节(Lifeway)”有如下的情形:
- 一个人(A)溜两条大狗。
- 一个人(B)溜一条狗,带着一个掷球器,一边投掷网球,一边遛狗。
- 一家人(C)带着自行车,溜着狗,孩子在骑着自行车。
- 一对年长夫妇(D)溜一条大狗。
这些“行为细节(Lifeway)”都共享着“遛狗”这个“行为模式(Lifeform)”。“行为细节”这个词语不够好,我还是喜欢直接用生造的英文词,这样我可以赋予我自己想要表达的意义。Lifeway和Lifeform都具有pattern的意思在里面,不同之处在于,Lifeway偏向于情境的、个体化,Lifeform偏向于抽象的、文化的。
上述Lifeway的四个案例中,对于A, B, C, D四个主体/人来说,他们的Lifeway就是会反复出现的。至少在我观察的案例中,它们反复出现。我看到A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A)溜两条大狗】。我看到B的时候,他总是【一个人(B)溜一条狗,带着一个掷球器,一边投掷网球,一边遛狗】。
映昕问答
感谢映昕的提问,下面是我们的问答:
映昕
您後面又提到環境中生態資源的差異跟可供性,我把這幾個概念理解成「我身處的某個環境,提供我較多資源去做某件事」或者是「我身處的環境,讓我想要做某件事比較容易」,不知道這樣理解有沒有錯誤,還在琢磨中,請您多指教。
Oliver:
生态心理学的一个特色是它在【个体-物理环境】中间开辟了一个新的层次,形成了【个体-生态环境-物理环境】,多了一个层次之后,个体和外界的互动关系就有很大的腾挪发展空间。
我非常喜欢这个新的层次,它和我的过去的一些观察和经验有很多的协同之处。大部分人对于环境的认识还停留在物理环境的层次,也就是【环境心理学】所讨论的层次,这时很容易陷入个体被环境所主导的被动局面。如果我们引进生态环境这个层次,采纳【生态心理学】的思维,就会明白其实即使是相同的物理环境,个体还是有很多可为的创造性发挥的空间。
2.
映昕:
謝謝您的分享,很多概念第一次讀到,讀完之後還在嘗試理解,不過看到您舉的例子很快就懂了,例如從 capture 到 content,我每天都在刷 instagram,但從來沒想過這是我與系統的交互。一個小地方想請教,您提到「Programming 程序化」,當生活狀態變成標準程序後,是不是就是我們一般稱之為「習俗」的東西呢?可以這樣理解嗎?
Oliver:
我的原文的确比较简略,这个转变没有详细展开:【从Conditions 状态 到Theme 主题,这里的操作是Programming程序化。这个层次从个体的转向到群体,人们发现日常个体的生活状态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就把这些共同之处提炼出来,成为标准的程序,给它命名,有了符号语言的表现,可以流通和传播。反之也是一样的,流通的符号语言,被个体理解之后,成为个体的生活状态的一部分。】
“习俗’可以是生活中标准化的东西,不过,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新的生活方式,也是可以标准化的,对于整体社会而言,个体的独特的标准化的构想和实践,就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如果传播开来,被很多人接受,经历很多年,它就变成了”习俗“。从个体践行方式到社会公共习俗之间是一个频谱,存在很多形态。例如,我自己创造了一个行动方式【马特焕新】,它传播了几年,参考这里的介绍:《马特焕新践行指南》http://joinwee.com/lesson/46/
3.
映昕:
您說巴克的 where 是指「空間+空間中的某個活動」,那麼以您提到的兒童A跟兒童B的例子,空間中的什麼活動會如何影響這兩個兒童的行為呢?
Oliver:
空间中的什麽活动会如何影响两个儿童的行为?就巴克的研究而言,同一个空间的不同活动对于儿童的影响就很大。举一个例子(我自己想的)而言,同样一个图书馆,只有普通的借书还书功能的图书馆,和举办儿童故事会的图书馆,以及举办作者签名活动的图书馆,对于儿童而言的体验差异都是非常大的。这些差异体现在这些活动形式迥然相异,大部分人都能直觉感受出来。此外,同一个图书馆在不同时间点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对于儿童的影响也是类似的。
还有一种比较细微的差异活动,巴克谈论的比较少,我自己有观察到这个层次。
举例而言,我每天傍晚之后,带我的两个小孩,一个四岁,一个七岁,散步去我们家附近的社区公园玩。这个社区公园其实是休斯顿的残疾人康复休闲中心,核心主体建筑是康复休闲中心,外围是停车场和户外社区公园。户外部分对附近的公众开放,我们恰好居住在这附近,得以尽享地利。
这个社区公园有几个大的设施:儿童游乐场、网球场、绕场水泥跑道、桌椅、遮棚座椅区、一小块水泥地面、大片草地、草地上的棒球场、两棵参天大树等等。
这些设置几年来没有变化,没天来这里的人做的一些事情,也没有什麽变化。但是,如果细微观察,每天来这里的人隔三差五有所不同,来这里的人带的工具和玩具也有所不同,来这里的人的活动方式如几个人一起来、来了做什麽,这些都是不同的。这些不同对于我的两个小孩而言,就带来了不同的互动可能性。
例如,有一天,一个家长带来了自动吹泡泡的小玩具,那天他们的主要活动就是和一群小朋友跟着泡泡玩。有一天,来了一个新的小孩,这是一个害羞的小女孩,她很想和其他儿童玩,我就鼓励她和我的两个小孩玩,现在她和他们很熟了。有一天,一些小孩带来三轮自行车、四轮自行车来玩,于是他们当天的活动就是赛车。有一天,有一个老太太带他的孙子来玩,认识我的两个小孩,现在他们总是玩在一起。
在《全链思维》中我用了Lifeway, Lifeform的术语,这些案例就是典型的Lifeway的例子。我的直觉是Lifeway是一个比巴克使用的Setting Program更为细微的一个层次。相比之下,Setting Program更为正式、规范,Lifeway更为自然、随意。这些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