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Peiyang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休業日記7:喧囂之後,休業之始

Peiyang
·
·

還記得當初上路的初衷嗎?休業半年回顧

Photo by Brannon Naito on Unsplash

不久前我帶著一些原因離開原本的職場,踏上休業之旅。半年後的現在,還記得當初上路的初衷嗎?它與現在在做的事關聯是什麼?如何看待它們之間的關係?

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經檢視的生活不值得過。」很慶幸自己有寫下休業日記,現在才有辦法一一回顧。


初衷x出發

還記得當初上路的初衷嗎?

雖然沒有直接揭露,但從我每個月記錄下的成就,多多少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多虧每月一次的休業日記,持續提醒著我它的存在、距離目標還有多遠。畢竟旅途過程中,真的很容易被沿途風景吸引,迷失在路上,抵達不了遠方。

經過上半年積極的探索與拓展,好多關鍵字躍進我的生命中,一度動搖我。我認識了自然建築,開始想要動手創造。到農村打工換宿,滿足了自給自足的渴望,想要以後吃的食物也來自自家土地。想要養雞,雞可帶來很多,是農夫的好夥伴。看到山裡的生活,也讓我想要隱居⋯⋯。

其實目標如果因此改變也沒什麼大不了,目的地本來就可以隨時調整 — — 只要這個決定能回應自己的心,而不是外在世界。遲疑的時候,我常透過反問自己:「如果生命即將消逝,我現在最後悔沒做的事是什麼?」來檢視內心當前的渴望,並試著滿足它。

初衷依舊沒有改變,它還是我現在最想成就自己的第一順位。


上路x意外

現在在做的事和初衷有什麼關聯?如何看待它們之間的關係?

以半年為分界,上半年的經歷與想做的事其實沒有太大關聯,比較像在逃避休業的目的。沒辦法,因為我太廢了,自己辭掉工作又感到失去價值,有了時間卻無法好好運用,那時候我只想遇見其他也同樣不在上班的人互相取暖而已。沒想到卻因此打開頭腦與眼界,與一些靈魂從此有了交會。

當有人一起打發時間、有事情被安排好的時候,生活是容易的。只要順著水流(人群),像呼吸般自然把自己交付出去,敞開心胸,然後擁抱一切。無論開心不開心、無聊或有趣,都有人共同承擔。當剩下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滿足自己的責任全回到自己身上,無法再輕易推託。


我喜歡不過度計畫的旅行,休業也是,只要有個目的地或大方向就可以上路了。不設限以何種方式抵達,保持彈性,擁抱一切意外,加上一點好奇,就能成就眼前風景。這也是我認為人生最好的狀態。

完美的計畫會很有效率,自動排除不相關的事物,繞過遠路,避開一切沒有意義或幫助的東西,減少(好的和不好的)意外,降低風險。在這樣的標準下,我上半年可以說都在浪費時間。

你沒聽過嗎?人生中有意義的事,乍看之下大多是在做白工。」 — — 伊坂幸太郎《Oh! Father》

看似離目標越來越遠,卻為這段旅程增添了廣度。從那些乍看之下是在做白工的日子裡,我收穫了獨一無二的生命經驗,幫助自己走得更篤定,是休業路上最好的禮物。

結束上半年的遊牧模式,下半年我選擇回到一個人的生活裡。

一個人的時候,考驗才真正開始。在喧囂過後,終將回到一個人的孤獨,在孤獨裡面對自己,學習不再推託自己的人生。

旅程x待續

Photo by Kyle Cottrell on Unsplash

三毛曾說:「一個人至少擁有一個夢想,有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如果沒有誠實面對自己,離開職場也只是從一個身分換到另個身分去逃避,披上不同外衣、躲到另個稱謂下去安逸。若能回應自己的心,就會知道現在的流浪只是在路上,在那遙遠的彼方,有顆心可以安放。

人生的目光終究要放回自己身上,聆聽身體的聲音,感受內在發出的訊息,學習關照、滿足自己的需求,試著在這輩子成就一次自己。


本月成就(2020/05)

  • 插畫:17張。找到一些能夠讓自己靜下心來創作的方式。
  • 音樂:完成自創曲【輕輕的】🎵
花了五個月完成的音樂作品
【輕輕的】創作緣由(節錄自個人臉書)
「如果生命即將消逝,我想在最後留下________​」
半年多前,因為健康因素我很常思考這個問題。後來我想到了,對於自己,我想留下不遺憾的人生。於是我開啟了休業之旅,準備完成未竟的夢。對於身邊的人,我想留下的東西就是這首歌,以及它最後的聲音。想把它獻給在我生命中出現的人們,相伴或短或長,都是珍貴的風景💗
  • 文章:1篇(休業日記6:重新安頓自己)
  • 閱讀:《追蹤師:松林少年的追尋》、《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像藝術家一樣反轉思考》
  • 在家天數:17天
  • 考了三次終於拿到機車駕照😭
  • 磨樹皮
  • 編織水壺袋
  • 整理陽台氾濫的到手香,把它做成手工皂
  • 去外木山海泳
  • 走鹿堀平古道

《休業日記》是我30歲離職後開始連載的日記,每個月一篇。有興趣可以追蹤Facebook | Instagram | Medium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