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經濟學 07|跌落濾鏡美感的地獄
說起來我最早對 Instagram 濾鏡的印象,其實是 Katy Perry 《Teenage Dream》這首歌的 MV。無論是唱歌呢喃的方式,還是整個運鏡、色調,描述年輕男女在感情上的率性與衝動,都非常貼切地呈現 IG 化的生活。
〖趨勢〗
想不到《Teenage Dream》這首歌已經超過十年了,年輕女孩可能都要當媽了,當年的濾鏡現在看起來也顯得有點粗糙。但是,Instagram 創立之初,主打圖片為主、濾鏡功能的做法還是很超前,在那個照相功能還不是很先進的年代,因為有了濾鏡,就算不是專業攝影師,也能從日常生活中的 1:1 景框,拍出有美感、詩意的照片。
幾年前偶然翻到我嘴早用 IG 時套用濾鏡的照片,竟然有點懷念。因為沒搞清楚曝光、對比等等什麼細節數值要怎麼調,也沒什麼構圖概念——就只是套個有趣的顏色。但現在內建的濾鏡早就無法滿足需求,只靠濾鏡調色顯然也不夠,最好用 Adobe Lightroom 修圖、在 VSCO 觀摩流行的色調。想追求在 IG 首頁版面的高級感,甚至可以考慮付費買高質感的濾鏡。
為 IG 拍照行程設計的體驗
現在自助行程找的景點,經常會看到介紹附註「很好拍」、「打卡景點推薦」。除了在臉書上看朋友推薦餐廳、咖啡店,在 Google Map 確認評分,現在也已經流行直接在 IG 上,用 Hashtag 找景點或餐廳了。我因此偶然得知很多距離不遠的好店,很有探索的樂趣,但也很擔心一些愛店如果變成了「網美餐廳」,以後就很容易碰上排隊了。
吃飯前要先拍擺盤,進去前要先拍門面擺拍,店家的個性適合用自然光、霓虹光,或走異國情調的風格?懶得策劃原創空間,總總 IG 流行設計也都能在 IKEA 買到(如大理石紋桌、金色湯匙、IG 植栽等),原先不開放拍照的博物館在策展上紛紛轉型,各種觀光景點也為此設置了適合拍照的環節。
>> 延伸閱讀:Instagram 時代的博物館行銷
常用濾鏡讓你更想整型
濾鏡有好玩的一面,可以讓你套上兔耳朵、狗鼻子、貓眼等等,也可以有自動上妝的實用效果,但一些追求特定容貌的濾鏡,也開始讓人意識到濾鏡中的自己與真實形象的差距。拿著濾鏡參考,而向整型醫師要求想增厚嘴唇、加深臉型輪廓的人愈來愈多了。
濾鏡引發女性的焦慮問題,讓英國模特兒 Sasha Pallari 發起 #filterdrop 活動,呼籲大家發自然美感、不套濾鏡的照片,欣賞真實的自己。
〖案例〗
由 Instagram 誕生的新興服務
除了單張圖修得好看,Instagram 也非常講究首頁版面的色調協調,比如你可以用這工具統整你的首頁調色盤色碼。首頁就像是品牌的門面與表情,可以讓粉絲產生第一印象,決定和你合不合得來、要不要繼續追蹤你。除了用來看質感的攝影、食物、景點,也有生活教練帶你提升生活品質、甚至可以運用 IG 規劃自己的婚禮。
人人都可自製 AR 互動濾鏡
早期就有美妝品牌用 AR 方便顧客可以作為口紅、美甲的試色,如今有了Spark AR,對於企業來說,在行銷活動推出自家濾鏡,隱含代表圖案或文字訊息,已經成為新一波必學的技能。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