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維妮寫日記》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我真的需要你的愛嗎?

《維妮寫日記》
·
·
很多事情都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但這通常是我們的痛苦來源。

最近研讀了「分手後,人生才真正的開始」這本書,一開始,因為對於感情沒有太多的想法也沒有太多的興趣,所以我沒有放太多心思在這上面。

直到周邊有朋友開始分享了自己的感情狀況以及自己對待感情或者是關係的看法後,才發現,原來,書中所說的不一定只適用在感情上,只要跟「人」有關,多少還是會因為別人的期望、評價等來決定我們如何評價自己。

很多時候,無論是分手或者是職場上同事關係、朋友、家人之間,其實都存在著「界線」,只是我們往往期待於別人給予我們所想要的親密、愛、關懷、體貼、溫柔或者是溫暖,期望於獲得而鮮少付出。

又或者,付出後,期待對方可以收到相同的感動,甚至於希望對方也能一樣為自己付出,如果沒有,失望之餘,還會覺得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

於是分手或者是分開後,還會不停的思考,自己哪裡還可以做得更好?如果我這麼做,對方會不會更愛我?會不會回到我身邊?會不會對我好一點?我們感情會不會變得更親密?等等。

所以一直委屈自己,不顧自己的感受,做著別人所想要的,卻忘記自己想要的,失去了屬於自己的聲音。

但是,真的是如此嗎?

當我們說了一句話,做了一件事,因為與他人不同,所以開始擔心自己是否會被討厭,是不是會被孤立,是不是無法找到同好,然後又開始只有自己一個人,陷入無止盡的孤單。

這真的是事實嗎?

現在性別意識抬頭,無論男女,都被這個社會的規範設定了一個「應該如何」、「你必須」,所以我們很多事情都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但這通常是我們的痛苦來源。

因為怎麼做都無法符合別人的期望,於是我們更加的勉強自己,接著我們就會開始變成受害、抱怨、憤怒、焦慮,最終依舊還是獨自一人。如果只是傷心也就算了,最怕的是連財務都失去,或許還背上了一筆鉅額負債,為這個代價努力的償還,這真的得不償失。

美國著名心靈導師拜倫‧凱蒂(Byron Katie),寫了一本著作《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

書中她提出很多方式讓我們練習,練習找到屬於我們自己,但最重要的,其實是我們需要換位思考以及學習轉念。

伴侶應該讓你快樂──這是真的嗎?

如果今天「伴侶」、「朋友」、「家人」無法做到自己的期望,譬如:我的另外一半沒能讓我快樂、我的家人沒能很好的關心我等。

「另一半應該讓你快樂」、「家人應該要關心我」這是真的嗎?

還是這是你想要的?
如果沒有這個念頭,你會怎麼樣呢?
是自由的還是會比較快樂?

或許我們將責任放回在自己的身上,會發現,我們最應該要做的,是讓我們自己快樂以及以自己為起點,讓身邊周圍的也快樂,學著發自內心的去關心別人,最終,我們也能獲得我們所想要的愛以及關懷。

為自己而去給予,你就會快樂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為了對方而去做些可能會令對方開心的事,譬如喜歡對方喜歡的書、音樂、電影、興趣等。

但喜歡與不喜歡,其實很微妙的都會呈現在我們以為不會被察覺的地方,當自己不是真心,是會被感受到的。

因為沒有熱情。

你做任何事情,是因為你想做,因為這是你的人生觀,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那是沒辦法的。但如果你會因為某件事,譬如收到花,令你很開心,而你也想要你身邊的人獲得喜悅,所以你也買了花送給了身邊的人,但是有人不喜歡,甚至可能會過敏,你會因為這樣心情欠佳嗎?

如果你是因為你自己想做,就算被拒絕,你的心靈依舊是富足的,如果被感謝,或許你還會納悶,為什麼?

因為你正在做的,只是因為你想做,所以你做了。

如此而已。

你不愛的,有沒有可能是你自己?

你不愛的,有沒有可能是你自己?

想要獲得我們自己對自己的愛,跟尋求他人的愛一樣痛苦。當我們靜下心來,會發現,我們腦中小劇場真的是無時無刻在上演著八點檔大戲。

現在由於科技越來越進步,當自己的訊息被已讀不回,就開始腦補對方是不是討厭自己了?

但興許對方不過就是讀了,忘記回了而已。

讓自己痛苦的,往往都是因為自己的想法,是自己的想法造成了對自己的壓力以及傷害,問題真的出在其他人身上嗎?

是否我們都忘記了「愛自己」,尊重自己所需要的,將注意力放在讓自己快樂的地方了呢?

我們有多久沒問問自己,「你好嗎?」「你快樂嗎?」「你喜歡甚麼呢?」

如果我們自己都不欣賞自己,又有誰會欣賞你呢?

在關係裡,沒有誰應該要遷就誰,沒有誰應該要為誰改變,而是彼此的溝通、創造共識、尊重彼此的空間,欣賞對方的不同,如果對方無法讓你發自內心的欣賞與喜歡,為什麼一定要改變自己去強迫自己跟自己不喜歡的人在一起呢?

其實只是彼此不適合而已。

我曾經買了一件衣服,我非常的喜歡,穿起來知性好看,分享給朋友這個快樂時,對方其實只是分享了他的想法,說了「這衣服我不懂。」而我卻為了這一句話開始否定自己的審美觀,甚至詢問對方「那你覺得怎樣才是好看的?」

對方喜歡的衣服樣式,並不是我的風格,也不是我所會喜歡的,坦白說,他所追求的聯名品牌甚至是潮牌樣式我也不懂,但她依舊堅持自己的選擇,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風格,因為對她來說,她喜歡的比其他人會喜歡的,還要重要。

於是,我開始思考,為什麼我會如此容易動搖呢?

為什麼我在乎的人所回應給我的感想,對我來說如此重要?

答案或許是因為我把對我所謂重要的人的需求,放在最優先位置,而我這樣做的原因,是希望別人能夠多愛我、多喜歡我一點。這通常都不會有好果子吃。

我不知道我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想要成為怎樣的人,不敢要求,不敢去表達,但我真的沒有自己的喜好嗎?不是的,我是有我自己的堅持,有我自己所喜歡的,也有我想要達成的。

過於希望別人的認同,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不僅沒有人會認同你,連自己也不喜歡自己。

我不懂得怎麼樣看到自己的好,不懂得怎麼樣愛自己。

「愛自己」是一個現在被過度渲染的辭彙,說到愛自己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吃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說自己想說的話以及將自己打理好、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等等。

這並不是唯一的答案,當我們的外在被妥善的照顧後,我們會有自信,會願意多溝通自己,但這是短暫的。

我想,去接受真實的自己,了解自己自卑的地方,並且無時無刻提醒自己以及專注在自己優秀的地方,讓自己開始將自己認為、想像的所謂的不好,將之轉換,並且用正向的字眼去形容她。

你不是不好,你只是還沒能成為那個想像中的美好。

人是一個非常厲害的生物,無論我們被外界的煩擾傷害的多重,最終我們都會找到走向我們想要前往的那條路,經年累月的練習,漸漸的,就走在了那條我們曾經覺得很困難很遙遠的路上。

當你越來越喜歡自己,越了解自己,也越願意表現出自己的脆弱讓別人了解你,一定會出現無論如何都願意留在你身邊的人。

我們總是過度的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卻忘記了真誠地去展現那很孩子氣、可愛、愛生氣、愛吃醋、敏感、快樂、悲傷的那一面,而每一面都是我們自己最美的樣子,我們越能接受這樣的樣貌,活得越來越輕鬆、自在,那麼我們想要的關係以及生活,也會漸漸地發生。

我也還在練習,走在自我肯定的這條路上,你不孤單,遇到事情的發生,如果我們還是會不小心踏入期望別人喜歡自己的想法,我們的感受開始受到侵害時,或許我們可以從學著對自己說三聲「那其實沒那麼重要」開始。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