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那麼方便「隨機播放」的年代
早上聽到一些有點「歷史感」的分享故事。
故事的起頭可以先看看這則由 Adele 官方帳戶發送的 twitter 連結:
(原推在此:https://twitter.com/Adele/status/1462260324485242881?s=20)
基本上就是如果要在串流平台 Spotify 上播放 Adele 最新推出的專輯 - 《30》的話,經過 Adele 的要求與爭取後,史無前例的讓 Spotify 為其做出讓步,在聆聽整張專輯時無法選擇「隨機播放」的選項,必須按照 Adele 所希望播放的曲目一首一首往下聽。
當然如果是自己所建立的歌單,不是屬於「整張專輯」的播放的話,就不會存在這個限制了。據 Adele 自己所稱是專輯裡的每一首歌會怎麼樣被安排,其實都是有著說故事一般的起承轉合設計,如果用隨機的方式播放則會破壞這樣的故事性。
她自己也提到:
We don't create albums with so much care and thought into our track listing for no reason. Our art tells a story and our stories should be listened to as we intended. Thank you Spotify for listening.
這個背景事件,也讓有一定人生閱歷者(就是有年紀的人...)回想到過去的卡式錄音帶(Cassette Tape)時代,當時買回來的專輯就在這一個小小的錄音帶中,打開小盒子把錄音帶放到播放機器中,按下 Play鍵 播放,看著透明的觀察窗裡面錄音帶被小轉輪帶動著旋轉,不久後 A面 第一首歌緩緩流出聲響,也讓聽眾進入這個專輯營造的世界。
當時的專輯製作人與歌手對於如何呈現自己的專輯還是有著許多「控制權」,畢竟那個年代的播放「介質」特性就是如此,也因此如果在A面的歌曲不夠精采,就無法讓聽眾願意繼續往下聽下去甚至翻面聽B面的歌曲。(是的,錄音帶兩面是不一樣的歌曲,更古老形式的錄音帶播放機還不能自動翻面的話,是必須使用者自己把錄音帶又拿出來翻轉180度再放回去聽另一面的!)
於是A面的主打歌很重要,B面的第一首歌也很重要,這都跟使用者收聽時的心理狀態有著很多關連。剛剛把注意力回到錄音帶身上做完翻面動作,自然對於第一首播放出來歌更享受著高專注度。另外也有專輯會再最尾巴加入「Bonus」,可能是歌手說的一段話,也可能是一些驚喜的小Demo之類的。
當後來的光碟CD逐步取代錄音帶之後,因為讀寫頭的移動速度更快,也讓歌曲的播放多了更多的自由度,透過讀寫頭的前後移動,儘管會有個幾秒鐘的時間差,卻讓「隨機播放」成了一種新的音樂播放選項。但基本上如果「順著聽」,當然還是會有所謂的曲目,以及跟著歌詞本對照的曲序可以聆聽。
進入串流時代,則可以算是真正的完全解除這個功能了。因為下一首歌的播放對於電腦或是手機的處理原本就是數據流的呈現,自然更讓聽眾對曲目順序的感覺越來越薄弱。同時現在這般高速運作與產出的時代,更讓製作人與藝人在創作歌曲之發行選擇上,不見得會像過去要小心翼翼的從大量的詞曲作品中精挑細選出十首左右的歌曲,集結成專輯再一次發行了。畢竟對聽眾來說,每天已經有聽不完的歌曲,所以多了一首歌的新鮮度,與多了一張專輯的刺激其實差距不大,既然如此,似乎一連串的刺激比一次更有可能讓受眾有感覺吧?(也就是把發行一整張專輯的單一事件打散成發行許多單曲的多重事件)爭奪「注意力」的時代,在各行各業只要是希望讓消費者注意到的企業團體或是個人都一樣無法迴避要如何用更有效率的方式跟用戶接觸,才更有機會成為被選擇的交易對象。
Adele 這一個舉動或許對於很多原生於CD世代甚至串流世代的新生代來說有點摸不著頭緒,覺得這樣的堅持是否矯枉過正?但對於一些年歲更長的用戶或許值得回想一下過去的時代,以及想一想哪種方式是不是更好?或者,其實也就是一種聆聽的選擇,無所謂優劣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