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Jerom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琳琅滿目的數位支付服務

Jerome
·
·
過去都要不斷的有現金的流動,如同前文所說的銅板又重又多,加上有時候又找不開,確實有許多小困擾。但現在可以透過各種與銀行帳戶連結的電子支付錢包,轉來轉去都是數字在雲端飛,人在地上感謝。確實便利不少。

又到一年一度電商大戰前夕,從上週起應該很明顯想躲都躲不到各種促銷信息的狂轟濫炸,可能在台灣的手機相對清淨一些,但如果打開 WeChat 與 微博,那真是迎面而來的滿滿促銷啊!

疫情催生台灣這個相對比較緩慢的電商環境被迫快速轉型,先不說具體的物流與冷鏈倉儲,光光是金流這一塊就有很長足的變化。

過去較長時間待在成都,大陸的電子支付早已在 支付寶(AliPay)與 微信支付(WeCaht Pay)的推波助瀾與砸大錢教育市場雙管齊下推動普及,姑且不論背後的壟斷與消費者行為數據隱私問題造成的隱憂前提下,其實是真的帶給生活許多便利。在大陸出門必要攜帶的就是手機,錢包皮夾已經可以說完全被手機支付給取代,手機除了大大小小的消費都可以在上面透過快速便捷的方式完成付款交易外,連真的被迫需要到 ATM 取現金都一樣能在 APP 裡面操作之後,到 ATM 機器前透過掃描二維碼完成取款。家裡的門鎖如果願意更換的話,當然也可以換個所謂的「智能門鎖」,透過手機的 NFC(近場通訊)就可以掃描開門。不過這一點實在需要涉及同住家人的各種配合,且長輩不見得能適應,因此自己就沒有這麼極致的連門鎖都一併更換了。

返台生活後,一開始最大的不適應就是要重新找「皮夾」來裝現金。除了鈔票,還要準備零錢包,把一堆重重的銅板都收好,於是出門的「行頭」一下子又回到從前,皮夾裡面除了鈔票,還要應付各種場景準備感應卡、信用卡、會員卡以及證明自己身份的各種證件。沉重的包包與重新要適應小心別弄掉這一整份重要資產的擔憂,又重新回到生活裡。

疫情嚴重後,各個實體商家重新在廢墟中建立新的生存之道,為了減少人與人之間可能的接觸,於是支付方式的變革也就被推到前線了。過去自己為了減少使用現金卻不得不的替代方案是使用諸如 Android Pay、Apple Pay 之類的系統級別的支付方案,至少可以少掉拿出信用卡這個動作,支付之後的信息也都可以在通訊 app 中被推送出來,還算簡單。(甚至比 支付寶、微信支付 更少了幾個動作,畢竟是屬於手機系統級別的支付,可以有許多快捷的方式進到支付介面!)疫情後則看到許多第三方支付大力發展線下實體店面的合作,例如原本就有的街口支付、Line Pay,以及有公股銀行色彩的 Taiwan Pay...等,也都慢慢出現在生活場景中。

近期又加上許多政府政策的鬆綁與完善,諸如純網路銀行(如:Line Bank、樂天、將來商銀)以及電子支付(如:悠遊付、Line Pay Money、街口支付...等八家)之間開放相互轉帳,一波又一波的讓使用者也逐步能享受線上支付的各種衍生應用與便利性。(但是相對的應該也是越來越混亂,有太多不一樣的「專有名詞」了,例如電子支付與第三方支付是不同的,哪些支付方式屬於哪一類別,就要適應不同的法令規範......一般人應該早已腦容量不足了吧?)

對自己來說最顯著的差異是跟同事之間的拆帳,有了許多便利性。過去都要不斷的有現金的流動,如同前文所說的銅板又重又多,加上有時候又找不開,確實有許多小困擾。但現在可以透過各種與銀行帳戶連結的電子支付錢包,轉來轉去都是數字在雲端飛,人在地上感謝。確實便利不少。

不過畢竟是在都會區工作與生活的使用者對此自然也比較習慣,前幾週到其他城市與過去同窗聚餐,同樣遇到付款與拆帳問題時,發現十幾個人基本上全數使用現金,聽到自己已經習慣使用各種電子支付與純網路銀行時還睜大了眼睛。

想想也頗能理解,這些資訊日新月異,每每推出一個新產品就附帶的一堆使用規則與說明,對於早已成家立業每日為了工作與孩子奔走的同學們,的確很難分神又去研究這一個又一個新產品/服務。

簡單介紹與推薦後,至於有沒有成功多引導幾個新用戶加入數位支付的行列,可能就要看下次碰面時,才能了解了。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