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送中運動行動綱領攬炒的文化先導 — 《The Hunger Games》
“If we burn, you burn with us.” 筆者是衝著這句經典台詞看這電影,同時也希望能借觀賞在雨傘前後的反烏托邦電影,了解香港年輕人在反修例(自由)運動下的思潮。《The Hunger Games》有著完全架空的世界觀,故事裡的總統透過每年舉辦的飢餓遊戲生死鬥,充分利用種族區隔來挑動種族間的衝突,以此來消耗反抗 Panem 極權統治的情緒。而男女主角捲入漩渦就各有原因,在此不贅。
第一集說的是犧牲這經典命題,基本上就是普通追殺爽片,劇情緊湊流暢,未見特別高章。第二集才真正拓展世界觀以及明確地把政治議題摻雜其中,議題包括反抗與鎮壓,媒體與社會地位的操作,寡頭政治擺佈社會規則等,在現實的(全球)政治混亂中也很容易就能找到適當投射,令電影變得十分可口。而第三四集劇情就特別包括了中共式的公安對維權人士的脅持訪問,正好為新一代一劑預防針,好理解早前銅鑼灣書店事件的林榮基「被自願」招供片段,即使當時新世代沒群起聲援,但也不會笨到相信林榮基真的自願招供。然而,第三四集的背景也開始變得極度脫離現實,如反抗軍突如其來的高科技武器,就很難令人信服了。故事最後的厚黑學類陰謀,以及主角完美地成為英雄的戲碼,敍事完整,意思表達到位,動不動聽已經不緊要了。
無可否認,”If we burn, you burn with us.” 完整地呈現了攬炒的概念,弱勢社群基本上除了以攬炒作脅外,沒有其他可行的手法。古時政權的兵器也未有進化到如今警察的鎗炮和化武,真打起來群眾還有機會仗著人數扳回一城,但香港群眾頂多也不過是汽油彈而已,準繩度和產量以至威力根本難以與警察相提並論。這武力上的鴻溝,難免逼使抗爭者轉向攬炒,以自毀式的手段但求能傷到暴政的子孫根,逼使暴政讓步。
這也許是飢餓遊戲終章的風評較差的原委,主角代表的第十三區在沒有他國支援下,竟可擁有主城媲美的武裝力量,抽離感便渾然而生。縱觀整個系列的教育意義,飢餓遊戲確切勾勒出暴政如何卑鄙地利用大眾傳媒,如此便為年輕人打下一枝強力的疫苗。說到底,新聞孰真孰假也只是新聞抄作,在這個一百個人一百種真相的年代,最重要的還是我們的信念和意志以及當下的判斷與往後的承擔。回望香港年輕人去年連月的抗爭,是真的做得很好很好,雖偶有不完美,要改善,但還是可接受。
The Hunger Games
Gary Ross (2012), Francis Lawrence(2013, 2014, 2015)
2012, 2013, 2014, 2015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