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秩序之外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一天认识一个心理咨询流派|来访者中心治疗

秩序之外
·
正是这种人际关系带来的安全感,让ta终于能勇敢的冲破身上的枷锁,探索自己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人生。

1、前言

今天和大家介绍一下我在咨询中主要使用的咨询流派——来访者中心治疗(Person-Centered Therapy,一下简称PCT)。

如果有咨询师读者看到这篇文章,大家应该都感同身受,就是来访者中心治疗是一个听上去、学上去简单,但很难运用的流派。原因在我看来,就是因为该流派的咨询技法实在是过于基础,你很难想象自己该如何运用这些基础的方法。

举个例子,PCT中一个治疗技法叫「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它的定义是:没有任何的前提或者条件,去接纳、真诚的关照来访者。只看这个技法的名字和它的定义,你可能会想:嗯~很好理解。确实字面意思十分的简单易懂,但是要问这个技法如何在咨询中去运用,你很可能就会一头雾水。毕竟来访要怎样才能感觉得到我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呢?

非专业的朋友可能不太看得懂,打个简单的比方,PCT有点像衣柜里的「基础款T恤」,如果不是本身身材体型好看,或者有别的单品去搭配,你很难把一件基础款T恤穿得好看。

我在一开始使用PCT时也碰到了难题,后来反复看罗杰斯的咨询视频,分析他的每一句话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么说,又查阅了很多书籍,再加上反复在咨询中去实践、改进,才终于慢慢找到了这个流派的感觉。所以今天的分享,一边是想要将这个流派科普给更多的人,一边也给想要学习这个流派的读者提供一些帮助。


2、来访者中心治疗的发展

PCT的创始人卡尔罗杰斯也是在学习精神分析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更喜爱的方向,从精神分析流派中出来成立了自己的流派。他一开始创建这个治疗流派时的主旨是:(心理咨询)不仅是要帮助来访者,更是为了给来访者提供一种生活方式。

PCT 属于人本主义这个大的流派之下,与之一起的还有:存在治疗(之前也介绍过)、意义治疗、格式塔治疗。

PCT在当时属于很「革新」的一个治疗方式,因为和传统的治疗流派不同,它主张来访者是咨询的主导者,并且对咨询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乍一看可能会有人会误解这句话的意思,感觉是咨询师作为更专业的一方,却在推卸自己的责任。但这句话其实代表了这样一种观念:咨询环境和个人的人生不是分离的两种环境,来访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同时,也应当将咨询看成自己的一种责任,而不是将自己的困境全权交给咨询师去解决。


3、来访者中心治疗的人生观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有说过,不仅作为咨询师、作为来访者也可以通过了解一个流派的核心价值观,去判断自己适不适合这个流派。

PCT主张人生下来就是具有自我成长能力、自我治疗能力的存在。但是在成长过程中被父母或者社会的价值条件影响,妨碍了个体的自我实现性。因此,人虽然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意义,但是追求自己的意义时可能会因为失败而引发一系列的不适应症状。

简单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来到这个世界,却因为外部的价值观念影响,反而受到了各种限制,最终无法追求自己的意义。

基于这个前提,咨询师在咨询中的角色是:促进来访变化的“推进者”,以及为来访提供模范作用的“专业学习者”。

通过咨询,让来访逐渐体会到更多的自由,心理上更加成熟,并最终可以在没有咨询师的帮助下持续实现自的人生。

以下介绍几个PCT的专有名词:
· 自我概念:此时此刻,来访者对「我是怎样一个人」的自我认知
· 实践倾向性:对自己的潜力进行开发,为了成为更有价值的人而不断成长的倾向
· 现象学场:人在每个瞬间的知觉、经历的总和,可以理解为“主观性经验”
· 价值条件化:幼年时期,努力得到重要他人(父母或主要养育者)认可的结果,大人们的价值因此在孩子的内心世界固化下来


4、咨询中的运用

我对运用PCT的想法是:除非一个咨询师真的活成了PCT中所说的「完全适应性的个体」,否则ta很难在咨询中随心所欲的运用这个理论。或者ta甚至不能理解PCT这个理论到底是如何让个体变好的。

接下来详细说明几个PCT在运用中很难的部分。

1)一致性

一致性是PCT中很重要的一个治疗技法,书面定义是: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自己每个瞬间体会到的感受和态度进行无条件的接纳·开放。

举个例子方便理解

来访说了某一句话,让咨询师产生了某种感受或者想法,那咨询师应该接纳自己的这种想法,并适当地反馈给来访。比如来访迟到了15分钟,坐下来就开始道歉,一直道歉一直说自己不该迟到怎么怎么的(来访的做法),如果是我,我可能会觉得ta的道歉有点过度(咨询师的感受,反而让我感觉到不适),那我就直接反馈给ta:迟到虽然会影响到我们的咨询,但最终最受影响的是你自己,你的道歉对我来说好像有一点过度。

一致性的必要性,就是让来访认识到「啊,原来我的这些行动、话语,在别人看来是这样的感觉」,只有得到了这样的反馈,来访才能合理的去维持或者改善自己的一些不适当的行为。如果没有任何反馈,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维持自己习惯了的行动。

在实践中的困难,难在:一是咨询师的感受性可能不强,ta感觉不到来访的行为、话语对自己产生的影响,肯定也就没有办法去表达;二是难在咨询师可能会不接纳自己的情绪,从而做不到开口对来访说。上面的例子中的感受还好,但如果是咨询师感受到了来访的威胁性的时候,可能就很难找到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了。

要做到一致性,咨询师首先得去锻炼自己的感受性:生活中朋友、家人,或者看书、看电影的时候,每个瞬间自己的感受如何变化,是为什么变化,都进行细致的感受。这样在咨询中才能对来访的行为、语言有更强的感受性。

2)模范作用

第二个难点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咨询师需要先活成「完全适应性的个体」,因为在PCT中,咨询师需要向来访展现出自己松弛感的一面;自己健康的、一致的心理机能。这是PCT中很重要的一种治疗机制。不仅仅是PCT,咨询场景中,来访总是会观察咨询师的人格,并进行模仿。因此,让自己表现出PCT的人生观,就能帮助、促进来访朝着同样的方向进行改变。

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成长为「完全适应性的个体」,展现你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走的样子,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3)没有框架

PCT的第3个难点,在我看来是:咨询过程、咨询方法没有任何的规范、框架,很容易在咨询中变成无头苍蝇。

这一点是我在和主要使用CBT的朋友交流时领悟到的难点,她在咨询里遵守固定的框架,我听她分享她的咨询过程时受到过不小的冲击,我惊讶的问她:你带着固定的流程去,但是如果来访当天想分享完全不一样的话题的话,你怎么办呢?同样,她也表示觉得PCT很难用,根本不知道该怎么使用,没有框架让她觉得很慌。

关于这一点,我想说与其去追求一个固定的咨询框架,不如先去理解:PCT治疗来访的机制是什么?来访在治疗中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变化过程?来访们产生关键性变化之前,咨询师对他们做了什么介入、他们体会到了怎样的感受?

要想理解PCT,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关键,而不是去寻找一个框架。

在这里,我强烈推荐大家去看一看卡尔罗杰斯和他的学生一起撰写的《当事人中心治疗》这本书。书中有一章就介绍了研究小组的一个调查结果,他们询问了那些接受了PCT治疗的来访,问他们整个咨询过程是怎样的,哪些东西促成了他们的改变。

我在阅读完这本书后再去进行咨询时发现,很多书中提到的过程竟然就这么发生在了我的来访身上……真的十分神奇。

当然如果大家不想看书,我也可以总结一下在我看来关键的部分:

PCT中,来访感觉到咨询师对ta的无条件的信任、积极的关注,得到一种力量:好像自己无论做什么,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咨询师都会站在自己这一边,自己在咨询师那里的形象、价值也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来访获得了一种安全的、充满力量的人际关系。正是这种人际关系带来的安全感,让ta终于能勇敢的冲破身上的枷锁,探索自己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人生。


5、结语

因为PCT是我最喜欢的流派,所以在文章中无法控制的表现出了我对这个流派的称赞和认可,但是还是那句话,不是别人说好的流派就适合你,而是适合你的才适合你。

肯定也是会有很多人不喜欢PCT的这种温暖和开放的感觉,更希望CBT之类的系统化、有理有据的流派。

总之,PCT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基础,但蕴涵了无限的力量的流派。不管是学习它的咨询师,还是接受它的治疗的来访者,都会感受到卡尔罗杰斯这位创始人的人性关怀,并在他的关怀中获得勇气。


推荐读物:

· b站视频:格洛丽亚与三位心理治疗大师(卡尔罗杰斯的真实咨询实录)

· 《当事人中心治疗:实践、运用和理论》卡尔罗杰斯等/著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