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展覽|北投印象再相浴

大沈
·
(修改过)
·
IPFS
·

適逢北投溫泉博物館22周年館慶,館方規劃了一系列的展覽、藝術裝置、活動,還邀請溫泉業者響應提供優惠,在東北季風來臨的冷颼颼天氣裡,迎來熱呼呼的人氣。不過這次我只聚焦於靜態的展覽《北投印象再相浴》,該展覽分為《溫泉DOZO》、《浴場SENTO》及《博覽會EXPO》三個單元,讓觀者透過不同的在地特色認識北投。

館慶舞臺展板

溫泉DOZO

拾級而下進入展間,昏黃燈光、復古擺鐘、歐式相框、華麗檯燈、黑白照片與錯落的行李箱,古典氛圍讓觀者彷彿真的置身於懷舊的北投溫泉大飯店。《溫泉DOZO》展區大致上分為三區,依據展示的資訊歸類成三條敘事線:

溫泉DOZO入口

北投與溫泉

設置櫃檯的展區,在櫃檯上方架設螢幕與攝影機以及搭配動畫程式,觀者只要一進入展間,就可以看到自己和動畫中的人物一起出現在螢幕中,就好像櫃臺後方的鏡子映照出飯店裡熙來攘往的人們。

牆上掛著數幀老照片,包括當時的溫泉飯店樣貌、招牌、酒家侍應生合照、路邊攤等,其中一幀內嵌螢幕,細細道出北投溫泉的濫觴。一般咸認第一家北投溫泉旅館是1896年由平田源吾開設的天狗庵,然在其營運的前一個月,同樣來自日本的鈴木先生,即已開設了北斗館旅宿,唯不幸染上瘧疾病逝;同時期開設的溫泉旅店還包括:幻之北斗館(玲木先生)、松濤園(松本龜太郎)、保養園、清泉園,溫泉旅館產業盛極一時,舊照片中還能看到載客絡繹不絕的情景。

櫃臺展區

旅館發展四時期

溫泉旅館的發展史係投影在牆上的互動影片,由Siri擔任旁白。觀者可以自由觸控點選不同時期的歷史,而且在每段影片中都有問答。此展區的資訊量豐富,透過大牆面投影的設計,可以讓數名觀者同時觀看而不需排隊,同時,影片有聲音、有互動,「讀歷史」變得更順暢也更趣味。旅館發展時期包括(簡要筆記如下):

軍民雙軌發展—野溪溫泉與旅館初登場1895-1931

1985年日本治台後,溫泉旅館產業興起,吸引許多軍商界名流到訪,旅館甚至設置內湯設備,將溫泉水直接引入旅館內,保護客人免受當地土匪打劫;同時期的一般民眾則會直接在北投溪逕自入浴泡湯,為維護善良風俗及兼顧當地商業活動,平田源吾帶領業者獲台北廳許可,再現北投溫泉博物館附近以棚架搭建湯瀧浴場。

從高級到普及—庶民泡湯文化開啟1931-1945

溫泉旅館雖然價格不一,但大致上都算是昂貴的消費,例如最貴的佳山要6圓,臺灣人經營的旅館也要1圓以上,而北投公共浴場的入場費大人是20錢,兒童10錢,入浴費則是大人5錢、兒童3錢,當時1圓等於100錢,相對平價許多。1930年代,北投溫泉旅館益加普及,當時台灣公論上有許多溫泉旅館的資訊,服務內容也多變化,包括純泡湯、泡湯兼旅館或是旅館兼餐廳。

溫泉旅館萬花筒—北投溫泉的蓬勃與斜槓1945-1979

戰後1954年,政府擬定辦法規範侍應生,以整頓當地情色產業,北投成為合法風化區,穿梭在旅館與住宿戶之間的限時專送應運而生;由於外賓與商界人士樂於前往溫泉旅館消費談生意,酒家菜、在餐桌旁即興演唱或伴唱的那卡西樂師,也成了溫泉旅館的特色;由於北投距離周邊自然地景(如陽明山、復興崗)不遠,劇組人員常以其為據點取景與休息,因此當年新北投旅館與戶外地景常成為大螢幕上的背景,享有「台語片好萊塢」之名。

北投的黑暗時期—旅館的沒落與復甦1979至今

1979年的廢娼後,當地性產業地下化,附隨的商業活動大為減少,1975-1996有48家旅館倒閉,旅館產業逐漸沒落。1990年後北投的觀光逐漸新生,不同的洗浴體驗與多樣形式的溫泉旅館,讓北投再次展現溫泉文化的生命力。

旅館發展史互動區

北投產業

由鄭培哲繪製的壁畫,搭配一桌模型酒家菜,說明北投溫泉旅館形成了酒家菜、那卡西及電影等產業:

溫泉旅館產業

日治時期旅館概分三種,包括泡湯兼休憩如瀧乃湯、泡湯兼旅館如天狗庵及旅館兼料理如佳山旅館(現為北投文物館)。其中,佳山旅館為該時期「上北投」的高級溫泉旅館,設置休憩房間、泡湯區可觀賞風景,榻榻米宴會廳設置舞台,能同享美食語那卡西伴唱表演。

因風化場所和鐵路沿線觀光熱絡,1960-1970年代間為北投溫泉產業最興盛的時期,至少有60-70間溫泉飯店,除原本日式旅館,另增設不少新式飯店,如1970年設立的熱海大飯店,為當時少有招待國賓的飯店,與同時期圓山飯店及國賓飯店並列北台灣三大飯店;廢娼後,飯店產業因經營考量接連轉型,1988年淡水線停駛改建現今捷運,飯店型態回歸溫泉本質為導向,新增設新型式飯店,供應不同旅客的需求。

北投湯擬真展示

那卡西

那卡西係從日本流傳來的賣唱模式,以服務客人為主的樂隊表演性質,通常為三人一團,包括一位歌手、一位鼓手和一位吉他手(或風琴手、鍵盤樂器),隨新北投溫泉飯店繁華而生,在旅館、餐廳、夜總會間替客人伴奏,或接受點歌演唱,營造歡樂氛圍。

自1979年廢娼、1988年北淡線停駛,並隨溫泉產業沒落,加上轉設卡拉OK、KTV興起,導致那卡西在北投的需求減少,新北投捷運站旁的松林大飯店原是北投僅存的那卡西飯店,有住宿和華麗包廂服務,惟在2007年結束駐店樂師制度,2008年歇業後,傳統那卡西也逐消失了。

酒家菜模型

電影

北投曾享譽「臺語片的好萊塢」,係因除了著名景點外,在地的巷弄、招待所、旅館都成了拍攝室內場景的選擇,而戶外亦可拍攝自然山景,因而時常可看到演員同地不同戲的穿場演出。因場景可隨意切換的優勢,從吃、住、拍攝、泡湯到兼具休閒的型態漸形成拍片生活圈。直至1960年代因國語片興起,1965彩色底片及彩色電視的出現導致黑白底片斷貨,加上禁令與國際片競爭而產量減少,演員及導演逐漸轉往電視戲劇發展。

電影產業展板

浴場SENTO

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前身即公共溫泉浴場,此單元即以浴場中的小浴場空間來設計,單元入口處就布置成浴場入口,走廊左手邊的兩座小浴場分別展示著北投溫泉的種類及野溪溫泉數位體驗,右手邊為浴場休憩區,前方用隔板搭成沖洗區,而VIP室則說明當時男女有別的洗浴文化。

北投浴場SENTO入口

多樣的泉水

北投溫泉大致可分為三類,一為地熱谷青磺泉,是PH1-2的酸性綠礬泉,透綠色的泉水具強腐蝕性,其中含有元素「鐳」;二為硫磺谷白磺泉,是PH3-4弱酸性硫酸鹽泉,黃白色的泉水有濃濃的硫磺味,是新北投一帶常見的泉質;三是紗帽山鐵磺泉,是PH6-7的中性碳酸泉,透褐色的泉水有鐵質沉澱,又稱黃金泉。「湯花」又稱「磺花」,是金色的溫泉結晶萃取製成,為硫磺與二氧化矽的天然結晶。

泉質說明

野溪溫泉的回返

1913年北投公共浴場成立前,人們會在戶外野溪搭棚接水,直接享受溫泉。此單元即透過小浴場投射地熱谷的影像,使用數位影像與觀者互動。

互動展區

休憩空間

入口處左面牆上搭上模擬浴場磁磚的展板,布置成休憩空間,在懷舊相框中展示著第二瀧瀑布、北投溫泉湯瀧浴場、北投公共浴場、天狗庵、松濤園、松島屋、桔梗屋、清秀閣、熱海大飯店迎賓等老照片。

休憩區擬真展區

沖洗區

走廊的盡頭有一處空地,裝置成沖洗區,利用鏡子(有一個鏡子還是互動式的)當作展板,觀者可以邊感受沖洗區的氣氛,邊讀臺灣洗浴與泡湯的來由(簡單筆記如下):

因在設置浴室需燒柴熱水,易造成火災,早期政府禁止私宅設置浴室,因此公共澡堂普及化,俗稱錢湯,不過,錢湯只是一般熱水,必須符合一定溫度且泉質達到規定的成分標準才能稱作溫泉。

過去,漢人因缺乏醫學知識及恐懼磺氣影響,將溫泉視為毒水,加上漢人對於身體清潔只限於露出衣鞋的部分,所以主要將溫泉煮出硫磺,製成火藥,而不會用做泡澡。後來,日人調查北投資源,對溫泉所含的元素成分及保健功能做了豐富研究,讓毒水轉為溫泉使用,1912年,臺灣總督府在全台各地的溫泉區域設立公共浴場、舉辦衛生講座宣傳養成洗澡習慣,將溫泉、湯治、洗澡的文化帶入台灣。

沖洗區擬真展區

小浴場

VIP室裡簡單陳列了三種不同泉質的特性,以及說明小浴場的設置以服務女賓與孩童為主,當時女性多以家眷身分前來,很少單獨泡湯,浴場空間大小配置反映了當時男尊女卑的社會現象。

VIP室

博覽廳EXPO

此單元分為北投大事記,展示以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為主軸的紀年史、北投景點地圖,介紹大北投地區景點、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的設計說明、北投地區的祭儀以及曾經盛極一時的北投博覽會。

北投大事記

以重新發現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當年作為起始,分三段展示北投近30年來的發展,包括1994-1998年間北投國小師生重新發現公共浴場而向市府請願,進而在社區燃起社區意識,1998-2011年間公共浴場修復為北投溫泉博物館,並重新開幕後,社區進一步形成生態博物園區,及至2011年後,在地特色也受到外界肯定,社區活動更加專業與整合(簡要筆記如下)。

華麗轉身1994-1998

1994年,北投國小師生因鄉土教學發掘了荒廢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並為之陳情請命,惟並未成功。1995年,為延續北投國小師生的努力,讓北投溫源公共浴場被指定為古蹟並再利用,北投居民成立八頭里仁協會,其中「八頭」取自平埔族人稱Patauw-女巫閩南語音譯,「里仁」取自論語里仁為美的精神。1996年,《北投社》雜誌社創辦,以季刊方式發行,累積北投社區文史之訪查、整理、寫作及社區資源發掘與整合。1997年,國大代表、八頭里仁協會與都市改革組織,向北市府陳請提報北投溫源公共浴場為歷史性建築,經內政部核定公告為三級古蹟,以博物館形式再利用;同年,捷運淡水線開通連結北投與台北市其他區域。

風華再現1998-2011

1998年,北投溫源公共浴場經修復後,成立「北投溫泉博物館」,周邊館舍陸續被列為北投直轄市定古蹟,地方生態、溫泉歷史研究相繼出版,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逐漸形成。1999年,時任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的堀込憲二帶領學生完成《北投生活環境博物館規劃初步報告》。2000年,「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與「台北市北投生態文史協會」成立,前者致力保存文化資產、推廣公藝活動,後者著重推動社區保護;同年出版《女巫之湯—北投溫泉鄉重建筆記》。2004年,「北投溫泉博物館義務服務與經營管理委員會」成立,為國內第一個社區與公部門合作經營的博物館典範。2007年,「台北市古蹟公益信託基金—北投古蹟專案」成立,號召民眾捐款贊助買回新北投車站。

北投驕傲2011迄今

2011年,「第一屆臺灣月琴民謠祭」及「北投水道百年慶」舉辦;同年,《北投區誌》出版,與此同時,北投因得天獨厚的生態、文史、風土、交通榮獲法國米其林三顆星最佳旅遊景點評鑑。2013年,「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百年慶」舉辦,同年展開北投溪復育三年規劃,以打造適合北投石生成的溪流環境。2014年,社區成功爭取新北投車站返鄉。2015年,「下一個十年—北投生活幻境博物園區」北投茶話會舉行,文化局與北投在地組織、專家學者以世界咖啡館凝聚未來願景與共識。2017年,新北投車站重建竣工;同年,台北市文化局策劃「北投納涼祭」系列活動,以歷史特展、音樂、舞蹈表演和古蹟導覽等活動重溫1913年為了慶祝北投溫泉公共浴場落成而舉辦的納涼祭;同年年底閉館修繕。2018年,北溫館重新開幕,邁入第二十個年頭。

大事記展板

北投景點地圖

牆面投射出大北投地區,從草山行館到周氏節孝等景點,觀者可以觸控後即跳出該景點的說明。

互動地圖

北投溫泉公共浴場設計

由影片與簡單的展示架說明北投溫泉公共浴場設計的緣由及特色(簡要筆記如下)。

井村大吉任台北廳長期間,下令建造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即現北投溫泉博物館)和北投公園,間接促成新北投車站興建,對北投溫泉及觀光產業影響甚鉅,為紀念井村大吉的貢獻,北投公園內設立其雕像,惟日治末期遭到移除,直至2013年於原址附近立碑。

北投公共浴場由森山松之助設計, 1913年完工,占地約700坪,為兩層樓房,是當時規模最大的公共浴場。一樓外牆為清水紅磚堆砌而成,二樓則搭建英國式斜面木造雨淋板,屬於半木式建築。屋底上有一日本傳統的鬼瓦,防雨水進屋內且具鎮邪意味。除保存日本文化的特色外,外觀揉合英國都鐸時期及維多利亞時期建築的鐘形屋頂、紅磚、凸窗、彩繪玻璃等特色。

凸窗從建築物主要牆面向外凸出,在室內形成正方形或多邊形隔間,能加強採光、營造空間感與增進屋外視野的效果。重錘式窗戶利用槓桿原理,可讓窗扇任意停留在想要的位置,有助於通風與採光。拱窗上緣鑲嵌彩繪玻璃,透過光源照到浴場池面,可映照出古樸華麗的景致。

一樓的石造浴場,在日治時期用作男湯,是需站著泡湯的立湯,周圍佇立著仿羅馬式的大圓拱柱,環繞走廊。浴場比例、外圍拱廊、列柱及周邊鑲嵌彩色玻璃拱窗均為6:4比例建造,最深處約137公分,為當時東亞最大的浴場,側邊還有兩座小浴場與一間VIP湯屋服務女賓。

北投溫泉公共浴場設計說明展區

北投祭儀

目前在北投舉辦的祭儀包括納涼祭、月琴民謠祭與湯守觀音祭,納涼祭與湯守觀音祭是日治時期發展起來的慶典,月琴民謠祭則是為了傳承傳統樂器而設計(簡要筆記如下)。

納涼祭

納涼會為日本傳統夏季活動,目的主要為撫慰及娛樂在臺日本人。1913年北投公園及北投公共浴場完工,《臺灣日日新報》便於同年8月12日舉辦了規模最盛大的「北投大納涼會」,會場架設多盞電燈、設有餘興舞台、來賓接待所、救護所、奏樂所、提燈及繪葉書接待所、飲食專賣店等,還能看到煙火跟藝妓表演。至1938年起全台納涼會停辦,爾後台灣再無此類活動,2017年開始,北投溫泉博物館號召北投的商家及居民,藉由展覽、表演活動、夜市,再現夏季限定的北投納涼樂園。

納涼祭季展櫃

臺灣月琴民謠祭

月琴為撥奏弦鳴樂器,因狀似月亮而得名,被譽為最接近台灣土地的聲音。作為戲曲民謠說唱伴奏外,亦為早期走唱藝人沿街乞討時的伴奏樂器,又稱乞丐琴。音樂人陳明章在2011年於溫博館舉辦首屆「臺灣月琴民謠祭」,有月琴主題展體驗活動,更邀請國寶藝師進行講座及音樂會,迄今依然在每年中秋舉行。

臺灣月琴民謠祭展櫃

湯守觀音祭

平田源吾為振興北投溫泉及提供心靈修養,1905年在臺北鐵道部課長村上彰一及民間人士協助下,完成手持淨瓶、腳踏鰲魚的觀音石像,並以守護百姓幸福與健康的湯守觀音命名。湯守觀音並非日本佛教或傳統神祇,祂是因溫泉衍生,以祈求北投發展。1905年觀音堂落成後,於10月17日為湯守觀音舉行開眼儀式(次年起將10月15日前後訂為北投地區秋季皇靈季之日,並擴大舉辦湯守觀音祭),藉由盛大的嘉年華會,表達對佛菩薩的崇敬,及帶動地方產業的經濟發展。湯守觀音本尊現嵌於普濟寺(原名鐵真院),位於正殿供桌後方牆壁內。

湯守觀音祭展櫃

臺灣博覽會

1930年代,觀光旅遊與各種參觀參拜蓬勃發展,當時臺灣各地機關會自行製作紀念戳章,出遊時蒐集戳章紀念蔚為風潮, 1935年史政四十周年台灣博覽會更將紀念章推向高潮,有些戳章反映當時旅館外觀,或是店家名稱意境,北投公共浴場也製作專屬的紀念章。

臺灣博覽會展櫃
博覽廳EXPO主視覺

同場加映

蘊藏

展覽之外,藝術家阿古斯在館內大浴場上方運用複合媒材,相互交織排列成水的古字,呈現北投自然元素山泉石的美。

蘊藏藝

北投轉運站

館方為附近場館設計了北投家徽,觀者可轉轉抽獎機,抽出專屬籤詩及相對應的館所,很可愛的設計。

北投轉運站

十一月天,偷個平日時光觀展,幾度享有一人包場的待遇。北投溫泉博物館前幾年都有館慶與年度展,但這是第一次完整參觀。這是一場小巧精緻,資訊量多的展覽,整體展覽空間並不大,卻是透過擬真裝置與互動體驗,將知識融入情境中,讓觀者穿越到過去,即使不一一去看展示說明,也能感受到旅館與洗浴的情境。不僅能滿足想要深入了解北投文史的觀者,對於只想要走馬看花的過客,亦有趣味。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