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思考與思考獨立——讀《小邏輯(精讀本)》

9樓C室
·
·
IPFS
·
擷自商務印書館

書名︰小邏輯(精讀本)(System Der Philosophie Erster Teil. Die Logik)
作者︰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編者︰張世英
翻譯︰賀麟
出版︰商務印書館 (Hong Kong)
版次︰2003年1月
ISBN︰9620754050


讀此書除了因為不諳德文無法細讀原文之外,也因為編者張世英先生的大名。張先生現為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教授,其學術研究基本上離不開黑格爾的著作和理論。讀原典的翻譯本通常戰戰兢兢,尤其哲學經典多數言簡意賅,或旨在反複推敲一兩個關鍵詞。若然翻譯不夠精準語意有所偏差,很容易就會自投迷霧不知方向。在沒辦法臨急學會新語文之前,選個好譯者會是個不錯的起步點。

對比前述劉教授的詮釋,此書作為精讀本主要抽取黑格爾1817年出版《哲學百科全書》被稱為「小邏輯」的第一部份〈邏輯學〉[註],透過擷取當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表達黑格爾如何從「概念」(即萬物的本質)開始,剖析思維怎樣影響我們理解和產生知識的過程。

沒錯,兜兜轉轉始終環繞着「概念」的討論,而黑格爾的理論和辯證語言總離不開「正、反、合」的過程,亦即是「自為存在」、「內在的目的性」,或曰「自己返回自己」、「自己滿足自己」的說法。此種說法確實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困難甚至誤會,這是我們沒法擺脫過往的語言習慣去理解黑格爾理論的關鍵詞所致。

黑格爾批判「認識」而強調我們該如何達致「絕對理念」,就是因為認識本身就假定了一個先在的世界作為對象。即使認識過程牽涉知性而活動的理性,也忽略了自身經驗在思維發展的作用。我們需要的反而是回溯自己整個生命歷程(Decursus vitae)有機地理解事物,並從中構成對事物的意義。思維再對事物的直接經驗進行後設反思,最終在普遍性裡得到自身的滿足。

張先生在附釋有個不錯的譬喻︰植物是由種子發展而來的,而種子已經包含整棵植物在內,不過只是在理想的方式下潛藏。然而在植物的發展過程中,枝葉等部份並非早已存在於種子裡,反而因應種子不同階段所展現的形態罷了。由此可見,植物的種子在發展過程中並無任何外來的新增物,依然遵循着自身的本性。簡而言之,我們對於外在世界或客體的理解,雖然不免受制於成長的經歷和社會文化的影響,但通過概念的運動(包括開展、否定和過渡)都可以做到殊途同歸的結果。

例如每個人對「暴力」都有不同的理解起點,有些人站在最顯淺的存在論觀點以「亂」來理解,有些人則進一步循本質論以相反詞「和平」對照,建構出「暴力就是不和平」的判斷。此種看似二元對立互相排斥的關係概念,黑格爾認為只是片面的區別。當我們不斷反思「暴力」與「和平」理解上的種種前設,最終站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或歷史治亂興衰的層面思考兩者時,「暴力」與「和平」之間的差異或矛盾就被消融為一體。通過辯證克服和統一各種存在和本質的對立面後,就會為我們帶來「絕對和全部的真理」,也就是黑格爾藉回歸自身向前進展的思考方法。

黑格爾宣稱「絕對理念」擺脫不停反思導致的虛無主義,能使我們解放並且擁有作為人最高的獨立性,「只有這樣,理念才是永恆的創造,永恆的生命和永恆的精神」。故此有說黑格爾的辯證法更像是「思想的思想」,單單論及這種思考方法,已經是亞里士多德稱之為最高形式的理念。

如是說,若要「獨立思考」,首先就得「思考獨立」,避不了。


[註] 黑格爾曾於1812至1816年間以三部分合編為《邏輯學》(Wissenschaft der Logik),後稱為「大邏輯」以作區別。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