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半年懶得改的草稿
1
貓貓在被人摸的時候,身體的滿足是否已經進化為依賴自我認知的形式滿足?
2東方人「含蓄」嗎?
傳統亞洲人「缺少」純粹情緒,比如狂喜、瘋癲、愛,而多數是帶有目的性的情緒,包括冷漠這類有目的的情緒壓抑。但我不覺得這有什麼優劣之分,單純文化傳統不同而已;也不是過去所講的什麼「東方人比較含蓄」這樣,你本身文化裡就沒有這些感情,哪來的「含蓄」一說?所以東方人文化比較含蓄這類講法,本質上就是一種西方文化中心論的推論,是在東西方文化對比的背景下,以西洋文化為參照總結出來的。當然這類總結沒有優劣之分,但就像「這顆籃球比那顆排球大」一樣,「這個文化比那個文化含蓄」對個人認知來講沒有效用上的意義,籃球跟排球分別有各自適合應用的場景,對其表面上的印象只是對文化本身無休止的簡化,甚至到刻板印象或意識形態。
3感知錨點
關於回憶,可以記不住具體事件,但記住感受。脫離事件的感受可以被復現,但無法獨立存在。
4
比起現代文人筆戰,還是喜歡看中世紀哲學家吵架。因為當輿論有機會成為一種衡量工具的時候,先出發於理性的一方反而被動:畢竟大家都在努力曲解對方的觀點,沒人有閒到給旁觀者解釋邏輯聽的。這也是我寫中文的時候不會太在意別人解讀的原因之一,多數讀者的閱讀習慣大多只在意結論是否符合他們的預期或經驗,再從論述裡找不符合經驗的「語句」,很少有人會想要浪費時間檢驗推理過程有沒有合理,否則公孫龍也不會在中文歷史上那麼沒討論度。
5本來想從「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理念吐槽偽史論患者的,但是懶
古人講到「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時候,更多意義不在句子表面,說尚書不值得全部相信,而是透露出當時人寫書的心態,並不是所有人寫書都會仔細查證,古代還沒有形成歷史觀,更不可能有考證意識,多數限於引用、找根據,而非辯偽。所以有些「歷史」可能只是傳說,甚至可能是當時的外國傳說,其中也不免會有文學修飾甚至縫合成分,只有其中的具體素材是現實的或隱喻的,必然有當時的事實做依託。就像山海經裡的怪獸,當一隻怪物被形容為人臉蛇身時,這個整體結構或許是作者想像拼湊出來的,但作者本人能確信的是,這個句子裡的「人」跟「蛇」是被普遍知曉的。
6偽疊加態不是事物自身的屬性
兩個看似對立的屬性出現在對同一個對象的形容上,比如某個形式同時創造出lieu跟non-lieu的屬性
但事實上只是從兩個不同面向上的觀察,也就是對象顯示給觀察者的表象,並不是事物本身的性質,也就是說,從同一層次的其他面向觀察,也會得出其他形容式的性質,只是這兩種看起來對立而已
所以這類對立沒有被提出的價值,它並不像疊加態那樣共「存」,本質上不是一種「存在」,而是徹底的主觀歸類,這類範疇方法的確在文學上(或者說文字遊戲上)能提供部分新鮮感,但沒有任何非偶然的普遍意義。
7
JB把杜尚的馬桶形容為藝術上的一次坍塌,並討論建築學是否存在類似情況
建築受牛頓定律影響 最多會在實用性方面有這類坍塌 否則需要某一天把麥塊建築學或其他遊戲建築學納入建築學體系
沒有用的XX
最近好冷,下雨空氣潮濕的那種冷,整個人縮起來,也不想把手拿出來多打字~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