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丨Day 1丨文字
我已不記得我是如何對文字生發興趣的,當我有記憶的時候,我已經是那個貪婪地閱讀每一個在招牌傳單標籤廣告上的字的孩子,那個喜歡額外帶上一本書只為了逃避親戚聚會上社交卻被大人笑稱為「假認真」的孩子。對文字的好奇隨之演化為對閱讀的痴迷,高中讀得大家痛苦不堪的文言文在反覆咀嚼之下居然成為我每次語文考試最為期待的未知題目,記得某次讀《祭石曼卿文》,眼淚好險好險才沒有啪嗒一聲掉在綠灰色的試卷上。後來回想也許要感謝高考讓我曾有這樣一段高強度接觸中國古文言文古詩詞的時光。那時候我是個孤獨得要死的文藝青年,總錯覺最喜歡的作家怎麼全世界只有我一個人讀,總錯覺我的書讀得好少怎麼作家們談論的名字我一個都沒聽過。高三的我讀了好多書,和朋友一起讀完余光中散文四部全集在回宿舍的夜晚談論月亮並費力地用老人機的九宮格輸入法打下一些無關緊要的詩歌和短信,每夜睡前讀一些些唐諾的《閱讀的故事》然後發誓高考完一定要把裡面的所有書找出來看。回想起來還是無比暢快的時光。
之後,是的,正如你所預料,高考之後我的閱讀量驟減,狹縫中的理想主義在獲得暢快呼吸的一瞬間似乎就被更加寬廣的世界和無限的可能性遮蔽了。那之後我對文字的興趣轉向了一個另類的方向:設計。我和文字的關係從抽象的意義走向更為精細且現實的,排列,大小,形狀,間距和樣式。和從前一樣我仍然貪婪地閱讀每一個在招牌傳單標籤廣告上的字,不一樣的是我現在可以辨認出它們的字體及它們設計的優劣。某種機緣巧合下我來到香港這個和「文字」息息相關的城市。某次和教授外出做實地研究,走在紅磡的街頭上教授問我香港街道最吸引我的是什麼,我用因突然被提問而緊張得有些蹩腳的英文回答說是文字,字體,手寫體。香港的街道是那樣的窄小又人來人往,大家都匆匆忙忙,生意一場,但是走在街上你並不直接感到資本主義那種駭人的原子化世界(我在廣州的一處辦公區感受到過這種世界,透明的玻璃幕牆但又悖反地封閉的摩天樓和荒蕪的巨大車道,個體似乎只以一張工牌的形式存在於此),很大程度得歸功於那些無處不在的手寫字體,住宅的餐廳的招牌的菜單的,告訴你曾經有一個人站在這裡或站在遠方揮筆寫下這樣的一些字。後來回內地看到一些所謂港風茶餐廳,其字體卻是網絡上粗製濫造的免費仿手寫題。很久很久都不願意去光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