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黃老思想】第二篇 大邦者下流也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郊也。牝恆以靚勝牡,為其靚也,故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大國之道,如水低流,孵養天下,給養天下;靚雌勝雄,為靚宜下。大國懷柔,則得小國;小國柔順,則屬大國;因此,或懷柔得,或得柔懷;故而,大國不過想兼併,小國不過要保障;使兩者皆得滿足,則大國該有擔當。
「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意味著共主對天下的控制力已經薄弱,因此,這段文章可能出自夏后末、殷商末、春秋時代;此外,應該只有長期畜牧業為主的周邦,才興「兼畜人」這樣的用語。
《史記》稱「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而「公劉雖在戎狄之間,複脩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因此,除了后稷、公劉、姬昌等幾位君主特別重視農耕之外,至少千餘年間周邦應該都是以畜牧為主。
「天下之牝,天下之郊」是仁之道,「宜為下」是義之道,周取天下是興仁義之師,但可惜得國後卻行禮法之治;私心加速了周邦的腐化,使得治理層次從仁義掉到禮法,百姓以為迎來了商湯般的仁義之君,哪知卻混入了自私貪婪的腐敗臭雞蛋。
此篇文章用於治天下不足,但用於謀天下還是可以的;「仁義之治」是人心認可的合格標準,大約就如六、七十分的水準,因此,行「仁義」能夠獲得多數人的認同,大國處於國際之間也是如此,只要力行仁義之道,就能夠獲得國際的真心認同。
中華文明意識雖然正在腐熟重生,但中華民族卻肩負文明先驅的使命;因為,西方文明意識正開始腐敗,在許多文化方面已經嗅得出腐臭,「腐臭」象徵人性慾望的變質擴散,而一個長達兩千年的資本專制時代也將降臨,用他們的視角,中國猶如匈奴;地球文明是重生晉升或是腐化下墜,關鍵不在西方而在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