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在見面的時候討論我網路上寫了什麼!

Sunline
·
·
IPFS
·
再回頭跟人聊起那個網路剛盛起的年代,是個非常純粹的年代,人們是因為「有趣」而著迷於網路,而不是因為「想要交朋友」啊!

在Threads上看到不下一次有人寫了這件事:「欸我在網路上寫的東西,你見面不要問我!」讓我頗為驚訝:原來,不是只有我討厭這件事!或者「原來不是只有我覺得這種事尷尬萬分!」以致於後來加好友或是寫什麼心情,老是礙手礙腳的,或經常要防備誰冷不防地對你只是「以為在跟樹洞說話」的言論,做了任何「想了解」「想參與」的回應!若是再不小心一點,抒發事件當下的焦慮、憂慮、憤怒、抱怨⋯⋯等等任何負面的情緒,就更容易被當作「需要開導」的對象!

以現今的網路人際關係的組合,已經不是很早期網路世界的樣貌,若再以年代區分,還得區分出生在網路世代的、網路普及後使用網路的,以及網路還沒有普及就使用網路的!

早期使用網路,其多半都是在陌生人裡找同好,慢慢透過對話、互動了解對方,可能在某一個興趣、觀點上相同,而建立起「關係」,但隨著時間的變動,有些人會因為興趣、觀點、生活⋯⋯的不同而與那些在網路建立起來的關係斷了連結!而這種關係似乎也不會因為誰遠離了誰或是斷了交集,而產生那些「誰不理誰」「誰跟誰交惡」的閒言碎語,網路的關係以及網路的有趣就是如此,很自然而然的聚在一起或分開!

到了Facebook年代,真是可怕的人際關係連結,那個六個朋友關係中一定會再有其他關係的交集實在讓人害怕,特別是什麼親朋好友、祖宗十八代,你的我的他的前任的朋友是你朋友,你的他的我的朋友的兄弟姊妹是我同事,你的他的我的同事的合作夥伴是我前老闆⋯⋯我一直懷疑,沒有人覺得這樣的關係很可怕嗎?找到「認識的人」和擁有一堆攀親帶故的人脈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進入了社群年代,大多數人的社群帳號東加西加,加了一堆生活上認識但其實沒什麼交集、觀點不同、生活習慣不同、意識形態差很多的人在自己的帳號裡,工作的、學校的、親友間⋯⋯以及這些關係再延伸出來的任何交集、任何關係,讓我像是某種彆扭、格格不入的生物,怎麼樣都覺得那樣的交集令人生厭:其實我們對對方的人生、喜好、觀點、所關心與在意的事並不那麼關心,也不那麼感興趣;我們甚至只是因為某種「好像應該要有的關係」而按下了那個好友鍵,卻經常性感覺自己怎麼說、怎麼做都不對。

然後此刻就有一堆人跳出來會說:「你就做自己就好啊!」不對,事實上是:「拜託,你快點離開那些沒有什麼交集的關係。」工作就用工作的聯絡方法,親戚該聯絡的時候聯絡就好,沒有什麼交情但有一點交集的就在該有交集的時候有交集就好,不用自己的全部都交代給那個「好友名單」下的人知道,不用追求「好友名單」中每個人都理解自己或去理解每個人!也不需要把所有人都加入那個名單裡,剝開自己給這些人看!(不需要流量的人到底加那麼多朋友幹嘛?)

但有趣的是,到了那些「不想加入Facebook給爸媽看」、生在網路上的孩子進入網路後,他們似乎比那些後來才進入網路、加進社群的一代,更清楚地知道「在網路上說話有些時候只是一個人的某一面,並不能這樣就定義一個人」,這當然也引來不少「虛實不分」或「關係界線沒有拿捏好」的爭議,但比起「把每個人都當作好友」的那一代,這些網路世代的孩子,更清楚地知道「朋友」這件事,需要建立在某些「想法一樣」的基礎上,他們甚或更清楚,那些在網路上抒發的情緒,有時候可能只需要安靜的陪伴、簡短的回應,見面時可能可以擁抱或輕輕的微笑帶過,或者根本不需要提起,不用好像「什麼都要提出意見」才算是有參與、有關心⋯⋯

「把所有人都加入好友名單」的社群時代是一種病態!

人們追求著所謂「人脈」的齊聚一堂,卻找不到生活的交集,在那些名單裡找不到日子的共鳴:你們可能有交集,但沒人對你感興趣的感興趣,你對別人感興趣的也不感興趣,只喜歡就著別人那些不能到處言說只能寫在網路上的情緒多做解讀提出見解,或者再進一步地認為「我看到的你就是全部的你」這樣就是認識你了!

再回頭跟人聊起那個網路剛盛起的年代,人們怎麼跟其他人交流的?那是個非常純粹的年代,人們是因為「有趣」而著迷於網路,而不是因為「想要交朋友」啊!人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現實生活裡可能沒那麼多跟自己一樣的同好,人可以在網路上看見現實生活中沒有人有過的經驗,人可以在網路上說現實上沒有人理解的感受,人可以在網路上獲得或找到有人解答現實生活沒有人能回答的問題⋯⋯

人,更可能就是需要一個發洩自己內在不想對他人爆炸、讓他人接收的情緒,而需要一個樹洞說話而已。

見面的時候,如果對方不提的事,就不要問了。如果你們很要好,你可以跟這樣的朋友說:「你如果想說話,可以找我,不要緊!」想說的時候,他就會告訴你了!

至於「一輩子都不會見面」的網友,我們就好好當對方的朋友吧!好好的聆聽、好好的互動、好好的分享!

P.S
在網路上抒發跟現實上的抱怨,又是不同件事。如果你只是想要抒發心情,不需要別人回應,那你適合用寫的,不適合用說的,因為「面對面說」又能同理的聆聽者,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扮演好的。(練習書寫,其實是練習整理思緒和情緒的方式,滿好的!)

圖:20160224台中東海書苑,Canon EOS 5D Mark II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Sunline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sunline.liu@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一個人寫書及出版《獨旅的浪漫》(前言)

我並不討厭史艾瑪(有雷)/《影后》02

沒有人陪我看台劇的時候/《影后》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