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關注-約翰內斯・博西西奧 上海個展回顧〈無以歸塵 It‘s Not Made Of Mud And Cannot Dream Of Returning To Dust〉
義大利藝術家約翰內斯・博西西奧(Johannes Bosisio)出生於1994年,他的作品環繞著強烈的賽博格元素(cyberpunk),這次展覽所展出的作品在畫面中尤其呈現了金屬、汽車鋼板與幾何形狀相互融合的變化,構圖取景則近似於某樣機械的近景(close-up)。他注重微觀與材質本身的表達,視覺語言也緊貼主題,除了以破碎及充滿凹洞的機械殘骸作為最為明顯的材料,也以賽博格的概念去討論人類與科技的連結,甚至兩者共同合作或毀滅的可能性。雖然是在描繪某個特定或想象中的物體,博西西奧的繪畫卻呈現一個超越其再現意義的宏觀視角;挑戰各種傳統意義上的二元劃分,身體與心靈、有機與無機,生物及機器。他在自述中也釐清他的繪畫主題,「與關注碰撞本身相反,本次展覽的重點在於捕捉(後)汽車社會中人機碰撞後所展現的超美學時刻(hyper-aesthetic moments)。 它不是對破壞的赤裸裸的描繪,而是對來自汽車零件和事故中受損金屬的材料的徹底探索。 這次探索深入研究了光如何與殘骸相互作用、出現的無數顏色以及撞擊所顯現的各種形狀。」
博西西奧將汽車視為人類與世界聯繫的象徵,甚至於是乘載文化及政治的寓言。它就像是一個載體,當車彼此碰撞、翻覆、被破壞,光滑的平面變得坑疤,那些劃痕與碎裂的斷面也暗示了社會的變形與扭曲;那些凹凸的表面就像是金屬的毛孔,讓我們得以在對無機物的描寫中找到它正在呼吸,並隨社會及世界脈動的證據。他在處理物件的同時也沒有捨棄繪畫顏料的筆觸與痕跡,我們不時可注意到在角落的斑駁顏料,粗糙的質地作用於空間的建立與層次的堆疊,使得畫面中的空間多加了「最前面」的一層(或者說是最接近觀眾的一層),增加了撞擊或刮傷的臨場感。
賽博格本身攜帶了對未來世界的想像,在反烏托邦的世界觀上描述科技所帶來的毀滅性,人類既適應卻也對此無力,以此試圖對資本主義提出控訴;而延伸出來的視覺語言也呈現了此雙面性,在擁有高度文明的同時,卻也有隱匿其後的殘破暗巷。博西西奧的繪畫裡出現許多強烈的反光面和甚至過於誇張的明暗交界,與其導致色彩斑斕的折射,彷彿是從二元中誕生出來的各種個性及光譜,強調了在兩個極端的論點中可能迸發出的多元性。材質在他的繪畫中也至關重要,除了使用符合描繪對象材質的媒介,他也以深厚的描繪技法功力處理各種畫中不同物質的質感,形成一種類似於拼貼的視覺感受;不同物件之間的質感對比既衝突又融合,就像是現今科技時代所產出的精緻混血,也是複雜的思緒與冰冷程式語言的雜揉。
「約翰內斯·博西西奧利用張力,尋找解釋自己與物體之間關係的替代方式,並探索自己世界中的不同可能性和存在。 在 J. G. 巴拉德(J. G. Ballard) 1973 年的小說《撞車》(Crash)中,汽車成為了慾望與英雄主義的象徵物,反過來也標誌著他們的滅亡。 博西西奧採用光滑、鏡面般的材料,將它們轉變成殘缺變形的表面,在想像中的事故中被破壞,然後被搶救、破裂、劃傷。 汽車本身曾經是未來主義的象徵,反映了我們社會對完美的追求,成為人類與科技之間的聯繫,是一個推動資本主義和文化的產業。 博西西奧將這種破壞變成了慾望和誘惑的對象。 從象徵意義上講,這些材料本身不再象徵當代世界,相反,它們提醒我們自己的絕望和自我毀滅。 就像哈拉威的機器人一樣,我們必須分離或摧毀才能進化。」
- Jodie Hill
◾ 約翰內斯・博西西奧 Johannes Bosisio:〈無以歸塵 It‘s Not Made Of Mud And Cannot Dream Of Returning To Dust〉2024.1.13 - 2024.3.31
Academic Support: Ren Yue & Jodie Hill
◾ 上海 BROWNIE Project 畫廊
Rm 105, Bldg 6, 50 Mo Gan Shan Rd, Shanghai, China
BROWNIE Project Gallery https://www.brownieprojec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