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一股腦兒想要衝進航運股海前,先了解貨櫃如何推動的全球貿易與現代經濟體系
當人人搶著在航運股海中成功買到船票,隨著因疫情、塞港等情形日益嚴重,使得原本低廉的海運運輸費用,幾乎是月月攀升尚且看不到盡頭的趨勢,有許多零售商開始選擇長約包船、專屬航線的新現象誕生,才有了得船得貨櫃者,得天下一說。
原本低廉到沒人關心的船運及貨櫃變成了當紅炸子雞,其實低廉的航運成本本來就不是一蹴可幾。《貨櫃與航運:搶船、搶港、搶貨櫃,你上船了嗎?貨櫃推動的全球貿易與現代經濟體系》作者馬克·萊文森(Mark Levinson)將過去被許多人疏忽的數據資料,證明貨櫃也是改變世界經濟版圖的一份子,從歐美擴展至亞洲創造結合全球緊密的供應鏈。
貨櫃是一套高度自動化系統的核心,幫助我們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把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產品送到另一個任何的地方。
船運之於碼頭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1950年代初期主要商務中心以碼頭為核心,船運是一項都市產業。美國製造業的海運貿易有三分之一都會經過紐約港,而貨櫃出現及航運成本的降低,讓紐約港的地理位置效益降低,紐約的工廠企業紛紛離開紐約搬遷至更便宜的內陸。
碼頭之於工人
早期的碼頭是需要非常多碼頭工人搬運貨物,當時美國的職業地位調查碼頭工人是排名第29名,雖然後來廣泛使用堆高機但仍需人工處理貨物,造成海運難以縮短時間、無法提高碼頭及船舶的使用率,漸漸引進貨櫃及自動化後的遇到的工人反彈到最後《 機械化與現代化協議》的簽署,象徵貨櫃的發展到了下一個階段。
Logistics一詞的轉變
1980年代前Logistics物流是軍事用語,1985年「物流管理」一詞變成了企業安排生產、倉儲、運輸、交貨的工作之一。而貨櫃化三大影響,經濟、降低運費支出、製造商減少存貨也影響豐田汽車的及時製造(JIT)政策,可以降低庫存提高品質的效率,在時限內交貨零件以供立即使用,供應商也必須與貨運公司配合滿足嚴格的及時交貨要求。而像是電子製造商最適合貨櫃運輸,因為可以防止遭竊、運費下降、庫存減少、保險損失減輕,讓許多日本製造的產品在1960年代後開始普及美國。
經過貨櫃的發展及供應鏈運輸全球化的影響,讓需要運輸貨物的製造商、批發商可以計算貨物成本、評估在哪生產是否划算 ,進而大幅改變運輸成本,而貨櫃運輸也幫助全世界許多城市、國家成為全球供應鏈的一部分。
用西方(美國)觀點看貨櫃的發展,雖然書中部分觀點多著墨在美國貨櫃及運輸的歷史發展,但故事精彩豐富,仍可以清楚了解貨櫃的開端和發展演變以及在全球化中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