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批判性思维,和进不去的体制
我是本科来的美国,一路读到博士。一路走来,一直在成长、人生目标也一直在调整:
本科的时候,想着能有一份比较有前景的工作让我能自食其力、能照顾家人、不物质地选择喜欢的伴侣,就很好了;
工作的时候,想着在能养活自己的前提下,还是想多读书、多认识这个世界、多获得知识、活得更清醒;
读硕士的时候,想着努力拼一下申到博士,无论成功失败,至少在美国总是能找到工作、相对安稳地度过余生的;同时还能花几年时间在钻研和创新上。之后继续在美国深耕(毕竟在国内毫无根基)。要是侥幸混的还不错、伴侣也支持,也许40-50岁的时候有机会回国,做点事情+小孩的中学教育+父母养老;或者干脆铁了心在美国,修身齐家,赡养父母+培养小孩做一个好人(虽然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
现在开始读博了,最近没有紧迫的ddl,于是主动跟更多的朋友聊天,进而开始更胡思乱想以后的路,产生了一些更贪心的想法。国内的朋友跟我说,国内所有事情都与政治有关;如果在国内想做出什么影响,还是要进体制;一点一点往上爬、争取掌握一定话语权、才能做出什么改变。不只是因为我本来的幻想被戳破了,还是我又生出了不切实际的desire。我竟然在想自己有没有机会进体制。40多岁回国,最好的结果就是以相对成名的教授学者身份回去吧。饶是如此,没有党内身份,高校行政力量又如此强势,似乎是起不了直接影响的。30岁博士毕业是可以考公,但海归博士明显处于劣势,更不要说是本科就出国的。总之看了一圈,大概就是除非大牛,否则对于我这种海外教育背景的人,进体制就很难,想有升迁/做一把手,就难上加难吧。既有外界的难,也有自身未必适应的难。
这样看来,其实国内读一个好本科,高中就入党,多当学生干部,然后出国读博,可能是最好的路径。其实我还真是有这个机会的。高中在学生会很积极,还拿到了第一批入党的“指标”;高中学习也不错,高考前几的学校几乎没问题;但当时我年轻、也没人指点,于是根据自己的认知,自己给自己选择了体制外这条路。自此,在美国横冲直撞,野蛮生长,就有了今天的我。
当然,我没有幼稚到说“早知道是这样,当初就选另一条路了”。如果走了那条路,遇到的人、经历的事、接触到的信息都会不一样,我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意识/公民意识不会像现在这样自由发展,我的动机和人生目标可能都完全不同。也许二十岁的我被世俗成功的定义裹挟着,以进金融/互联网公司为荣;也许我只是一个数字、一个劳动力、一个工具,没人关心我的成长;也许年轻的我情商不够,还没成长就摔断了翅膀;也许二十五岁的我没有了大龄读博的勇气……总之,如果当年选择了另一条路,我几乎不会是现在的我,可能根本不会有为此烦恼的机会。说到这,又觉得我的烦恼似乎有点“凡尔赛”了。但这并不影响,我是在认真的烦恼着。
国内国外,学界业界,结婚不结婚,大概都是围城。人生尽力就好吧。吃好睡好,保持运动,多读书,最好还能爱和被爱,也就足够填满一生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