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王逸群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Crypto 投資日記 3/1 - 白話經濟學

王逸群
·
·

Jeff Snider 是一位思想家 (Thinker),專精總體經濟 (Macro Economy)。尊稱他為思想家,是因為他能針對目前人類無法解釋的經濟現象/問題,提出獨到且說得通的見解。

想聽懂 Jeff Snider 的思想,你必須放開心胸,尤其學院派訓練出來的經濟科班生,他的看法會直接衝擊你最底層的基本概念,你的直覺反應一定是 Jeff Snider 把因果關係弄顛倒了。

但到底是誰顛倒?就讓事實和市場來檢視吧。

我今天想談的內容,主要來自 Jeff Snider 接受 George Gammon 的訪談:

今天我不會逐條梳理 Jeff 的思想體系,我單抓他最顛覆的幾個概念給你,有了他的見解,你會逐漸看得懂這十幾年來的全球金融變化。

錢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

現代經濟是由錢所驅動的,這點大部分專家都認同,但錢到底從哪裡來的,這就很有趣了。想像一部汽車,是由汽油驅動的,而汽油,是由系統外部,從加油站的油槍口加進去汽車裡的。

大部分的專家認為錢就是這樣來的,由央行 (或聯準會,如果談的是美元) 從系統外部挹注進經濟系統的。因而央行可以「宏觀」調控經濟系統的活動。

Jeff Snider 說「你太天真了,上面描述的,是上個世紀布列敦森林體系的運作方式,早在 1971 年人類放棄金本位 (Gold Standard) 後,錢 (美元) 就不是由央行發行的,錢是在銀行體系之間被無中生有出來的!

一般的看法認為當今的銀行體系走的是部分儲備系統 (Fractional Reserve),意思是銀行收到 100 元的存款,需要保留一部分 (例如 10 元),其它 90 元可以再借出去,創造系統有 190 元的假象。

很抱歉,你錯了,Jeff Snider 說當今全球銀行體系走的是零儲備系統 (Zero Reserve),完全憑藉美元的信用 (Credit) 在儲備。我說過 Jeff Snider 的看法很顛覆,但怎麼可能?

想像在美國的 A 銀行,手上有 5 美元,在歐洲的 E 銀行因為需要美元,於是跟 A 銀行借 5 美元。於是 A 銀行把 5 美元寄給 E 銀行,A 銀行多了一筆 5 美元的資產,E 銀行多了一筆 5 美元的借貸。是這樣嗎?

實際上發生的事情,是 5 美元從頭到尾躺在 A 銀行的金庫中,整個過程唯一的變化,就是雙方在彼此的帳本 (Ledger) 上分別記上一筆帳,A 銀行記下 E 銀行欠我 5 美元,E 銀行記下 A 銀行借給我 5 美元,只要兩家銀行間帳對得起來,人們就認為系統是安全的。

要注意現在系統認為 E 銀行有 5 美元的儲備,由於部分儲備制度 (Fractional Reserve),現在E 銀行可以把 5 美元的儲備變成 50 美元借出去給 C 銀行 (假設現金準備率是 10%),但實際上 E 銀行的金庫中根本沒有這 5 美元 (它還躺在原本 A 銀行的金庫中),這就是美元信用為儲備的現代銀行體系。

注意,只有美元有這項禮遇,因為它是全球公認的儲備貨幣。

各國的主要銀行就像這個 E 銀行,拿著從美國的銀行借到 (其實並不存在) 的美元,開始跟國內銀行以及企業之間產生複雜借貸關係,憑空創造出更多的錢。但從頭到尾,5 美元靜靜躺在美國銀行的金庫裡。這些靠美元信用來創造錢的銀行體系,才是當今真正錢誕生的地方,不是央行,這也就是 Jeff Snider 說的零儲備系統。

有興趣的人可以聽聽 George 的解釋版本:

要注意 Jeff Snider 並不是站在道德的高處批判這個系統,他認為黃金儲備 (金本位) 早就無法適應經濟發展全球化的需求,人類使用美元系統這個虛擬貨幣很久了 (根據 Jeff Snider,早從 1950 - 1960 年代就開始),這些美元僅存在於全球銀行之間的電子帳本。他提出零儲備系統的看法,是想指出系統風險在哪裡,唯有認清真正的問題,才可能解決問題。

2008 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主流媒體甚至主流專家都認定,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主角是次級房貸,根源是銀行業冒了過大的風險,於是許多人把矛頭指向領取超高額薪資的銀行高層 (所謂的肥貓)。

但 Jeff Snider 認為這些都只是催化劑 (Catalyst),把真正的系統性問題誘發出來的催化劑。

上述美元信用系統,Jeff 稱之為 Eurodollar System,但他強調跟歐元沒有關係,也許更好的名詞是 On-shore/Off-shore Dollar System (靠岸/離岸美元系統)

簡單說,聯準會發行他的美元,美元被用在美國當地的經濟/金融活動,但由於全球對美元儲備地位的認可,美元在離岸 (美國之外的地區) 被大量憑空創造出來。

2008 年之所以變成全球危機,是因為在次級房貸開始的危機之下,人們的信心開始動搖,於是金融體系開始保守起來,緊縮銀根,此時他們才發現一直很有信心的美元儲備,並不存在。連上述源頭 E 銀行的金庫中都找不到那傳說中的 5 美元,沒有,什麼都沒有。

而聯準會降到零的利率,並無法有效解決問題,因為低利率釋放出來的美元,只流入到美國本土 (靠岸),出不了港口。記住,當代金融系統運作的方式,是美元信心為基礎,在一個沒有信心的系統中,A 銀行不願出借給 E 銀行,E 銀行無法憑空變出美元去玩那套錢生錢的遊戲,於是出現流動性危機,全球金融系統因 (離岸) 缺乏美元而減緩下來,這才是次貸風暴會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

最後是什麼度過該次危機?有人說聯準會量化寬鬆解救了市場,若依 Jeff Snider 的觀點,應該是對美元系統的信心逐漸恢復了,首先是美國本土的銀行因為紓困行動,免除了連鎖倒閉的危機,隨著時間過去,A 銀行再次願意跟 E 銀行玩記帳的遊戲。換句話說,零儲備系統再次動了起來。

但這也意味著根本問題還沒有解決,下次美元再出現信心危機時,離岸系統還會再次缺乏足夠的美元運作下去,目前也還沒有取代美元的全球儲備,意思是任何美元危機,都會擴大成全球金融危機。

全球銀行系統從 2008 年之後,都知道離岸美元並沒有真的儲備,應該說,人們本來就知道離開布列敦森林體系/金本位,美元背後什麼都沒有,但還是長期把美元看成像黃金一樣的儲備,這種錯誤的看法與人類整體不作為 (去改善這個系統),才是根本問題

關於 2008 金融危機有興趣的人,可以聽 George 講的版本:

什麼是美元利率?

Jeff Snider 另一個顛覆我的觀點,是央行利率的真正意義。

學院派訓練出來的學生會告訴你央行利率是由央行控制的一個數字,它決定我們放銀行的錢能生多少利息,以及我們跟銀行借的錢要還多少利息。

簡單明瞭。不是嗎?(有點心虛,畢竟 Jeff 已經顛覆我們關於錢怎麼生出來的概念了)

如果錢是從銀行間的帳本憑空被創造出來的,央行的利率又怎麼可能可以控制市場上真實交易的利率?

央行的目標利率實際上如何被市場執行的,這塊是個黑幕,黑幕後面其實什麼都沒有,央行目標利率的意義在於,藉由央行調整這個數字,「期望」人們收到這個訊息之後,會改變他們的「行為」

央行升息,人們就把錢存進銀行,錢少了經濟活動就減少,而達到經濟降溫的目的。反之亦然,央行降息,人把錢從銀行拿出來,進而刺激人們積極從事經濟活動。

因此利率黑幕後面其實是人類心理在運作,沒有什麼真金白銀被買賣的機制。利率也一直這麼運作良好著,一直到 Jeff Snider 提到的 2007 年 8 月 9 日這天,他認為這天是聯準會利率失控開始的日子:

聯準會利率與市場實際交易利率

當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爆發時,銀行之間互相借貸的實際利率波動極大,以至於聯準會制定的目標利率 (Target Rate) 與有效利率 (Effective Rate) 看起像是個笑話,每天銀行間的借款交易中,有很多筆交易甚至是以零利率成交的。

綜觀整個 2007 - 2009 金融危機,與其說聯準會降息因應危機,不如說聯準會不得不調降利率,以符合市場現實,否則央行利率與實際市場利率越拉越開,人們將會發現:老天!原來聯準會無法控制利率。

我喜歡 Jeff Snider 這個大膽的觀點,因為他不滿足於學院派的觀點,他去觀察實際運作中的市場,去看聯準會目標利率與市場利率間的關係,到底誰主動誰被動的真相才慢慢浮現出來。

(附帶一提,這才是我認為健康的社會應該有的樣貌:不是權威人士/機構告訴你事實是什麼,而是把事實 (數字) 攤開來,每個人各自解讀,再互相激盪出火花,以多樣性觀點/解法面對嚴峻的挑戰,我認為這樣的社會有較高的機率生存下來。當然激盪的過程很多人會受不了,認為光會打嘴砲,做起事來很沒效率,但關鍵是到底問題是什麼,如果沒透過激盪發現真正的問題,再有執行效率事後來看都是浪費寶貴的資源。)

關於利率的真相,可以參考 George 談最近股市大跌的內容:

2020 年的新危機?

新型冠狀病毒?首先要弄清楚一件事,根本沒有新危機,危機一直都在,從 2008 年次貸風暴揭露的危機開始,系統就沒有被徹底修復,上述美元可以憑空被創造出來,我們連有多少美元流通在市面上,到今天都還不知道。(A 銀行最初那 5 美元最後在全球各地到底創造了多少美元?除非把全世界銀行的內帳拿出來核對,才有可能推算出數量級的概念,然而沒有人會願意把內帳拿出來跟別人核對吧。)

新型冠狀病毒是這一輪危機的催化劑,就像 2007 年的次級房貸,都不是根本的問題。病毒只是刺激了人們,對於全球經濟放緩的疑慮上升,導致行為改變,跟 2008 年一樣,銀行間緊縮銀根,系統中運作所需的美元再次嚴重不足,才是真正的問題。

不同的是,這一輪的危機,美元利率已經在低檔 (1.75%,相對於 2008 年的 5%),而聯準會已經漸漸被看破手腳,你根本無法控制美元利率。量化寬鬆?市場上還有多少優良資產足夠給聯準會再印錢買回來?買不良資產的後果在 2008 年已經夠清楚了,聯準會還能再量化寬鬆多少美元?再加上,美國公債殖利率長期且穩定的走在低檔,意思是大家這次不再相信聯準會能解決問題,於是決定緊握手上的美國公債。

Jeff Snider 說這就是 1930 年代的客觀經濟環境:緊縮的銀根、資產大量出逃到保守資產 (公債)、持續放緩的經濟成長。

後記

好像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一開始事情都很單純,錢就是錢,拿來保值/交易/計價,人類因為錢而得以展開經濟活動。後來,人們反了過來,為了經濟發展而修改了錢的定義,弄到後來經濟活動變成次要的,金融商業活動反而成了主角。

Jeff Snider 一再強調,當今的「錢」的定義到底是什麼?當然不是黃金,甚至也不是一般人相信的央行背書且控制的借據 (Fed Note),中央銀行 (Central Bank) 體系也早已經變成銀行為中心 (Bank Centered) 的系統。如果我們無法定義錢,我們就無法量化錢,更談不到解決錢的系統性問題。

我看到的宗教也是這樣,最一開始都很單純,就是有智慧的人教導人們快樂之道為何,僅此而已。後來為了宗教發展,人們反過來重新詮釋先知的話語,創造一個又一個的神話與教派,引發各種衝突,以至於最初也最重要的快樂之道,淪為配角甚至早被遺忘。

也許答案始終在你我的心中吧,去找到所有事情一開始的初衷,守護好自己的心,一直都是最好且唯一的答案。


Bitcoin Tip: 3QqoDDrvWNZs6Gf9ZfD2gdbidhcdKs4kxJ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