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197《史記》卷七〈項羽本紀〉18:項羽真的很單純,不會算計嗎?
──────────原文──────────
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瑕丘申陽者,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雒陽。韓王成因故都,都陽翟。趙將司馬卬定河內,數有功,故立卬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當陽君黥布為楚將,常冠軍,故立布為九江王,都六。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荼為燕王,都薊。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菑。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陽。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陳餘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於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封三縣。番君將梅鋗功多,故封十萬戶侯。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翻譯──────────
項羽該如何分封這群跟著他一起並肩作戰的將士呢?特別是該如何面對那位格局似乎高於他,而且也是第一個進入秦朝首都咸陽的劉邦呢?項羽查覺到這點後,與范增都開始擔心沛公將來可能會據有天下,不過在鴻門宴上已經和解,也不樂意違背當初的約定,怕引起諸侯的背叛,於是暗中謀劃著(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
「巴、蜀這兩郡道路險阻,以前秦朝都把流放者移居到蜀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接著又說:「巴、蜀兩郡也算關中地區(巴、蜀亦關中地也)。」
因此就立沛公為「漢王」,統治巴郡、蜀郡與漢中之地,讓他建都在「南鄭」(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
至於原本該封給劉邦的正宗「關中地區」則分為三塊,封秦朝的三名降將為王,用以阻斷劉邦未來可能的東出之路(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於是,項王封章邯為「雍王」,統治咸陽以西的地區,建都「廢丘」(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至於,長史「司馬欣」,以前是櫟陽獄掾,曾經對項羽的叔父項梁有恩(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都尉「董翳」,當初曾勸章邯投降楚軍(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因此,封司馬欣為「塞王」,統治咸陽以東到黃河的地區,建都「櫟陽」(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封董翳為「翟王」,統治上郡地區,建都在「高奴」(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除此之外,項羽還安排了其他的諸侯王,分封狀況如下:
1.項羽改立魏王豹為「西魏王」,統治河東,建都在「平陽」(徙魏王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
2.瑕丘人「申陽」,本是張耳寵倖的大臣,首先攻下河南郡,並在黃河岸邊迎接楚軍,所以立他為「河南王」,建都在「洛陽」(瑕丘申陽者,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雒陽)。
3.原本的「韓王」韓成仍居舊都,建都在「陽翟」(韓王成因故都,都陽翟)。
4.趙將司馬卬平定河內,屢有戰功,因此立他為「殷王」,統治河內,建都在「朝歌」(趙將司馬卬定河內,數有功,故立卬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
5.改立「趙王」趙歇為「代王」(徙趙王歇為代王)。
6.趙相張耳一向賢能,又跟隨項羽入關,因此立張耳為「常山王」,統治趙地,建都在「襄國」(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
7.「當陽君」黥布為楚國將領,戰功在楚軍中名列第一,因此立黥布為「九江王」,建都在「六縣」(當陽君黥布為楚將,常冠軍,故立布為九江王,都六)。
8.「鄱君」吳芮率領百越將士協助諸侯,又跟隨項羽入關,因此立吳芮為「衡山王」,建都在「邾縣」(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
9.義帝的「柱國」共敖率兵攻打南郡,戰功多,因此立他為「臨江王」,建都在「江陵」(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都江陵)。
10.改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
11.燕將臧荼跟隨楚軍救趙,又隨軍入關,因此立他為「燕王」,建都「薊縣」(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荼為燕王,都薊)。
12.改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
13.齊將田都隨楚軍一起救趙,接著又隨軍入關,因此立他為「齊王」,建都在「臨菑」(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菑)。
14.當初被秦朝滅亡的齊王建之孫「田安」,在項羽渡河救趙的時候,曾攻下濟水之北的幾座城池,率領他的軍隊投降了項羽(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因此立田安為「濟北王」,建都在「博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陽)。
15.田榮因為多次背叛項梁,又不肯率兵跟隨楚軍攻打秦軍,因此不封(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
16.「成安君」陳餘曾經丟下將印而離去,也不跟隨楚軍入關,但他一向以賢能聞名,又對趙國有功,知道他目前人在南皮,因此把南皮周圍的三個縣封給他(成安君陳餘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於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封三縣)。
17.番君吳芮的部將「梅鋗【音同宣】」戰功多,因此封他為「十萬戶侯」(番君將梅鋗功多,故封十萬戶侯)。
18.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九個郡,建都「彭城」(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解說與心得─────────
從項羽的這一連串的分封狀況來看,大致可以觀察出項羽的分封原則。
首先,他沒按照當初的規定,封先入關中的劉邦為「關中王」,反而把劉邦封到較遙遠的漢中,看來項羽多少對劉邦仍有所顧忌。
其次,雖說封章邯、司馬欣、董翳等三人於「關中地區」,可能是為了堵住劉邦的出路。但對這三個降將來說,封在秦國故地,心中應該也很難受吧!畢竟這三人帶出去的二十萬秦國大軍全都被項羽所阬殺,秦地人民會接受這三個犧牲自己的家人,獨自活下來的降將嗎?
由此可以看出,項羽分封的原則,應該是為了「制衡」各封地諸侯的實力。除了把三個秦國降將封在厭惡他們的秦地之外,項羽也把原本的「燕王」、「趙王」、「齊王」封到其他地方,改由他們的部下擔任新的「燕王」、「趙王」、「齊王」。如此安排,必定會造成新舊王之間的嫌隙。更可看出項羽的安排有他的特別用意,並非如我們印象中的全憑個人喜好來分封。
話雖如此,項羽的分封當中,仍有小部分與他的個人好惡有關,像是加封對項梁有恩的「司馬欣」,以及故意不封屢屢不聽話的「田榮」。但這些個人好惡的部分並不多,因此整體來說,項羽的分封並不能全都歸為「個人的好惡」。
就如上面所提到的,項羽的分封最主要的原則是「制衡」各諸侯王,無論是限制劉邦的發展,還是讓曾經造成他威脅的秦國將領回到厭惡他們的故鄉,或是讓六國將領取代原先的六國後裔,都可看出項羽的安排是希望造成讓自己「獨霸」的局面。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封自己為「西楚霸王」,就名稱而言,有它特別的含意。至於這些分封到底是項羽他自己的主張,抑或是謀臣范增的建議,我們不得而知。
不過,機關算盡的項羽與范增,真能如他們所願的地削弱各諸侯嗎?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一大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