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阿卡德米自由學園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寵物:內心狂野》|阿卡德米企鵝保護站

阿卡德米自由學園
·
·

我們是阿卡德米自由學園   ——一個自我教育,相互給予的成長型共識社區。我們以終身學習為基本精神,成員在共同體內學習、生活、工作,以學習成果為收入來源,推動學園長遠發展。我們重視個人在學園的成長,獎勵熱愛學習、樂於分享、幫助其他成員和為學園付出的人。我們正在嘗試探索另一種群體生活結構的可能性。

(如果你對阿卡德米自由學園仍有疑惑,或者你對學園的學習形式、學園的成員類型等方面還有困惑,詳細請點擊:探索群體生活結構的可能-  阿卡德米自由學園

阿卡德米企鵝保護站

寵物,一個個獨立的生命體,我們把他們帶到城市裡,我們互相傳遞暖意,但在私密或公共的空間里,我們也有對抗,我們好像還沒好好地瞭解他們,這麼近,那麼遠。本期我們觀看《寵物:內心狂野》,一起去探索寵物的野性。

阿卡德米企鵝保護站成立的初衷是為了讓每一個加入的成員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球上其他生物的生存現狀,做出切實的改變。

該合集來自阿卡德米『企鵝保護站』小論文作業之《寵物:內心狂野》
                        《圍牆里的自由》
                            巧克力

人類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去認識自己的寵物,既然寵物已經從動物被馴化成了「被寵愛的一方」,就一定是帶著親人性和擬人化的。特別是,人類常用自以為是的方式去面對動物,帶著附屬的意味,或是把去野性化全然當作是自己的功勞,去忽略了動物身上與生俱來的野性本能。

比起很多的紀錄片來,這部紀錄片是更優秀,也更特別的。很多時候,紀錄片是一種科普性的視頻,這個視頻也不例外。只是這個視頻多了一層現實意義,我們能夠從紀錄片中獲取到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如何對待我們的寵物。人類對自己的寵物有太多的誤解,也有很多的疑惑——我們如何理解家養的小狗之間總是喜歡衝著彼此吼叫,兩只互不相識的貓咪為什麼能在和平相處之後又瘋狂地打起來,還有倉鼠為什麼總是喜歡在塑料健身環里不停地跑動——在看這個紀錄片的時候,我們真的會有太多次不可思議的驚嘆。

誤解最深的,自然是在寵物狗和寵物貓身上,因為誤解,我們不僅剝奪了他們的一些自然權利,甚至也損壞了他們一些正常成長的機會。

我們常常會在一些搞笑視頻里,看到小貓咪在估量距離的時候出現了差錯,導致自己一不小心掉了下來,這樣往往會引起人們的爆笑。儘管我們知道,貓咪並不是有九條命,在落地的時候也會因為慌張或別的原因導致自己沒有辦法四腳著地,依然會受傷的。可是我們依舊忽視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貓咪究竟為什麼無法估量出正確的距離,導致自己不得不危險落地?

這部紀錄片給出了答案,一方面,在貓咪小時候,或許是沒能夠得到足夠遊戲的時間,畢竟大部分貓咪都是獨自一隻貓和自己的主人待在家裡,如果他們的主人是上班族,那他們待在一起的時間就更少了。在這個情況下,小貓咪是沒有足夠的玩耍時間,是沒有辦法得到良好的肌肉訓練。在成年之後,無論是在身形方面,還是在肌肉的訓練上,都沒有辦法達到一個理應達到的水平。

成年之後的情況會更糟糕,貓咪的尖銳指甲是為了更好地幫助自己攀爬,出於自身安全的原因,人們常常把貓咪的指甲剪掉,在這種情況下,貓咪會很難維持自身的平衡與穩定。成年的貓咪也缺少很多玩耍的機會,沒有辦法出門,自己的主人也會常常在外上班,很少回家。

也許一些情況是我們沒有辦法避免的,畢竟我們自身也受到了工作、學習、自己人生的限制。只是在一些問題上,我們盡可能地去創造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給我們的寵物,幫助他們更好地去自由地發展自我。

寵物狗有一點是我沒有想到的,我們常常誤以為狗狗出去兜風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他們總是對著打開的車窗,被風吹得東倒西歪。可能這樣的情況在國內是少見,十天內也頂多只有一次能看見這個的機會,但是在國外是常見的。包括在一些卡通作品,和一些文學作品中,我們都誤以為自己瞭解他們,他們因此而感到高興。但如果狗狗們聞到了一些「荷爾蒙的味道」,但他們自身又被禁錮在車廂里,那他們會感覺一種求而不得的挫敗感。

但有的時候,也許自己的主人更瞭解自己的寵物,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總有一些特殊的情況。只是說,這部紀錄片可以很好地告訴我們在普遍意義上,動物們的行為有什麼樣的意義。可以作為一個參考的標準,讓人類能更好地和自己的朋友相處。

不要去害怕承認自己錯了,誤解是常態,畢竟在我們人類的世界里,甚至於在我們自己的世界里,我們都像是唯一主動權的掌握者。我們免不了會面臨一些過於自我的錯誤,很多時候,生活中會有很多的途徑去幫助我們認識到我們錯了的一面。即便人類再熱愛自己的寵物,把他們當作是家人或朋友。這是一種進步,我們把動物看作是家人和朋友,因為我們對他們是有愛的。可是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確實會把他們稱作為是「另一種朋友」。

或許我們可以嘗試著用一種更為平等的姿態去面對我們的寵物呢?去把寵物當作是我們真正的朋友,或是真正的家人,給予他們一個籬笆內最自由的生存環境。


                           《正視》
                            Moon

寵物在沒有進入家庭之前,它們是自己的主人,在基因里帶的野性,讓他們在廣闊的天地生存。

從動物被馴化進入家庭,變為寵物之後。動物被擺放在一個娛樂消遣的位置去識別定義。它們是人類生活放鬆的一個補充,在很多的場合語境下,作為一種滿足人本身的目地的手段被定義。

例如「小小年紀,貓狗雙全」。這裡的貓狗指的是擁一個人有貓狗的生活狀態,是一個幸福成功生活的衡量標準。

當動物被放在一個不知道第幾從屬地位去定義的時,動物自身是被支配的,它們自身的存在沒有被看見。我們處在這樣的認知狀態里,對自己的一些行為毫無察覺。這樣的認知方式,與新聞上發生的虐待寵物,動物園表演性動物…這樣的行為之間存在相關性嗎?

我才察覺到,在沒有馴化他們之前,他們依靠自己依靠群體生存。和我們之間建立依靠關係是我們馴化的結果,而我們就從結果出發直接做主人了。「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想起這句很樸素的話,做朋友的前提是尊重對方,看見對方的存在。

《寵物:內心狂野》認真解密了寵物的行為和背後的意義,寵物被正視了,為瞭解他們看見他們的存在,提供了一個微小的解碼通道。


                《人類如何道德地獲得生活趣味感》
                           洛拉

今天看到一個鯨類保護的組織發佈了一個視頻,並且控訴全世界發生著鯨類傷害的海洋館,所有人都在打"不去海洋館"、"拒絕海洋館"的標籤,以此來表示自己的憤怒和立場。我很喜歡的一個博主附上評論:人類延長了壽命,又為消磨閒暇發明瞭種種娛樂。如何道德地獲得生活趣味感?人若逃避這個問題,有些動物就被用來填充這個答案。

我首先要說一個殘忍的現實,其實因為愛和陪伴,去圈養動物,其實和為了口腹之欲,為了視覺娛樂,殺害動物、去海洋館,沒有什麼很大的差別。我知道你會說,我把她帶回家哎,我照顧她、給她好吃的,我要是不做這些,她可能都已經死了。死在哪裡?在供你挑選的寵物商場?在流浪途中?有沒有想過根源呢,這些現狀是怎麼造成的?千百年以來,如果人類一開始就沒有去馴服他們,把他們帶到人類世界,境況會如此嗎?我知道我這樣講其實很極端。因為我接下來還會講,我們千百年來,把他們變成食物、寵物和其他原材料,然後今天人人都已經習慣了,離不開了,所以殺戮也就更不可能停下來了,甚至更加殘暴——因為我們的慾望也越來越來越不可填補。

叢林世界的弱肉強食,只有劉慈欣會這樣寫宇宙。而斯皮爾伯格為什麼會拒絕劉慈欣,好萊塢為什麼會拒絕劉慈欣,我們都會說:噢不僅僅是作品質量的緣故,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他不符合主流的價值觀。主流的價值觀是什麼?我知道有些人很討厭主流,非是得批判一下才會舒服,覺得主流就是垃圾,是大眾喜歡的東西,是該被唾棄的。但實際上,主流也代表著雋永的主題——愛。弱肉強食是沒有愛的,它是非常原始的、粗暴的價值觀。我看到很多劉慈欣的粉絲說:宇宙的本質就是黑暗的,是弱肉強食的。我就很想問,你看到宇宙了嗎?你連你生活的周圍的邊角都還沒看到呢,你甚至沒有看到你身邊的另一個獨立的鮮活的個體,沒有看到另一個和你一樣的生命,更別提這個世界上和你一樣有著生命的其他物種,你看到什麼了?你就想談宇宙了?別用什麼自以為是的宇宙本質來掩飾你自己的自私、凌駕於其他個體的自大。

也就是說,人類數千年來,走出原始,擁抱文明,是為了什麼,是為了拋棄那種獸性的弱肉強食,但是今天你還在跟我講這個,要我用這個來諒解一切傷害、屠戮,然後心安理得?人類如何道德地獲得生活趣味感?我知道這個問題如果消解來看,你會覺得很無聊,尤其是如果你對"道德"這個詞抱有一些情緒的話,那更加致命。你會看不起"道德"這個詞,而愈發強調"個體"又會讓你覺得你可以忽視其他——但實際上不是的,強調個體的時候,不是強調自己,而是強調每一個獨立的個體,正因為我們沒什麼區別,所以我們不應該有誰可以凌駕於誰之上,有誰可以來奴役誰。

赫敏之前講同理心——因為不想自己被如此對待,所以產生了對其他生命的同理心——她最後把那個責任全推到了自己身上。她認為即便是同理心,也是自私的,正是因為不想要自己被如此對待,所以才會產生同理心,彷彿是產生了同理心,憐憫了那個生命,改變了那個現狀,所以那個命運就不會降落在自己身上。她覺得本質還是自私的。這個可以回到《大問題》,林肯救小豬,他說他只是為了自己心安理得才會去救那頭小豬。但是羅伯特卻認為,結果比初衷重要,無論如何,他改變了那種境況。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對待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一切對其他物種的殺戮呢?如果你想不起來,我可以幫你回憶,是Earthlings里每一種具體的疼痛,是仍然還存在的供人類玩樂的海洋館和動物園,是無數種我們看不見的方式。

最糟糕的事情,是我們的孩子,還那麼小,還不懂得動物的痛苦,不知道這種快樂意味著什麼。不是每一個小孩都會不忍心踩一片花瓣、聽到動物哀嚎的聲音會感到痛苦——他們甚至都沒有機會聽到和看到。我也看到過有一種小孩,七八歲,就已經會撕昆蟲的翅膀,毫無知覺。 

所以這件事,不光是需要每一個個體去想清楚,去解答,還要肩負著如何教育和引導下一代的責任,他們當然不是生來就帶著這個答案出生的,也許我們會從他們身上學到一些原初的同理心。但是他們總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的,他們善於模仿,我們怎麼做,他們就怎麼學,這個世界就會變成什麼樣。

我當然也沒有答案,我也只是得到了一些Remind,但是我會明白,什麼樣的生活趣味,是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之上的,我也會知道,我將拒絕什麼、始終堅持什麼樣的立場。


                        《討喜的歸處》
                            阿醒

「是它們與我們之間的親密友誼,禁錮了它們心中的野性,庫斯科狗也許公然地享受著雙重的生活,但其實所有寵物都有接觸它們狂野一面的方式,即使只是通過玩耍,他們也許生活在我們身邊,也許被我們照料,甚至愛慕,但是它們真正的野性僅僅潛伏在咫尺之遙。」 

這是庫斯科狗介紹結束後的一段旁白,庫斯科狗的例子是這部紀錄片中的一個範例,在豢養寵物的同時保留野性。白天放養在城市中它們形成自己的生態,我們進而得以窺見在群體中張揚的野性,而這種野性在夜晚它們回歸到人類居所後被「禁錮」住了。

當然除了庫斯科狗以外紀錄片中還介紹了多種獨居動物的野性,無不是在與人類交互活動之外所表現出的。紀錄片提醒著我們,寵物依然有野性,也在倡議尊重寵物的野性,這個角度其實非常好,其實也可以發現大多數記錄寵物的紀錄片中都是這樣倡議,但我想,這恐怕並不僅僅是「愛它們,更要瞭解它們」這麼簡單。

首先一個問題是,我們提起愛寵物,那個愛是什麼?這個愛與我們愛親人愛朋友愛戀人有什麼區別?對許多人來說,首先是討喜——毛茸茸,漂亮,水汪汪的眼神或者乾脆:它是活的,它可以陪伴我。這種陪伴也許就像親人,不少人會稱自己是寵物的爸爸媽媽或兄弟姐妹,我媽媽也會經常對著我們家養的兩只烏龜稱呼我為姐姐。或許我們對它們也會萌生的友誼,甚至愛意。但愛到這裡並沒有停止,人類發自內心地期望自己的感情得到回應,當這種期許變成一種解讀時,多少人悄悄告訴自己,「它靠近我舔我蹭我是愛我的表現」,儘管不是百分百的認真嚴謹,但我們常用專屬於我們的社交規則去解釋這一切,《聖經》是這麼說的——我們掉進了自己的旋渦。

這就導致了第二個問題,當人類發自內心想要去瞭解寵物的野性時,人類正在跨出自己的解讀,但走出旋渦以後,我們是否願意接受那些真相?儘管它們中的一部分確實清楚地告訴我們寵物並不能愛回來。切換一個視角,它們不再是「討著人喜歡」,而僅僅是一起生存,生存中的的確確帶有依存和社交。但它們也完全可以在同類中找到,甚至比與人類相處更簡單直接。我們在社交平台上津津樂道的蠢萌,也不過是自然。咬著尾巴轉的時候,它們也許正癢得惱火。發情嚎叫時被本能支配著,也並不春心蕩漾。討喜見到野性時躲了起來,優先自己而定討喜還是優先它們的野性呢?在尊重野性的基礎上,還有多少討喜能被存養下來,這些剩餘的喜愛是否依然能讓我們承擔起豢養了他們以後連帶的飲食、運動、醫療上的責任?如果不能,我們如何解釋現在我們所適從的一切不是一場你知我知它不知的精神操控。


                      《野性的城市呼喚》
                           Suri

野性像一種原始的自然力量,我想不僅僅是在寵物身上,任何生命的身上都有著野性,包括我們自己。而《寵物:內心狂野》講述的是寵物的內心,寵物不為人所知的那些隱性野性,以一種調皮,治癒人心的狀態呈現在了鏡頭前。我更像一個觀察者,觀察著寵物們的行為,理解著作為寵物的他們和我們的關係。

因為野性,讓我重新審視寵物與我們的相處。寵物的野性被禁錮的第一道門是我們人類自己,我們把他們稱之為「寵物」開始,他們與我們已經失去了平等的關係,當他們進入家庭,接受家庭成員的「關懷」和「教導」時,寵物們原有群體的野性慢慢地被隱藏了,甚至是壓制了,他們快速地適應了全新的環境,簡單說他們按照人們想要的樣子生存下來。然而,野性是難以控制的,它是一種本能的釋放,他們的野性在人類眼裡是搗蛋,調皮,甚至演變為傷害,就好比如家裡狗狗偷吃食物,破壞傢具,護食等等這些我們眼裡認為不聽話的行為,我們又是怎麼應付的?有人暴力踢踹,有人尖聲謾罵,有人將其拋棄,也有人保持觀察,給予關懷,有獎有懲罰,因此在我看來在和寵物相處的之前,瞭解他們才是最重要的。這部紀錄片告訴我們寵物的行為的真實含義,但我想不同的動物在不同的家庭環境里都會有不同的解讀,從相處的角度來說,觀看影片和學習寵物行為知識是第一層的感性認知,而當與寵物真實相處時,要時刻關注他們的行為,記錄和瞭解寵物是幫助我們和寵物建立連接的第二層,第三層便是交流方法,我們今天大家都是自己養自己的寵物,我們只是在日常的寒暄中瞭解到彼此養寵物時遇到的不同問題,我們更需要一個共同討論交流的空間,因為相處的過程是不完美的,是需要溝通和學習,是需要答疑和解惑的。相處從來不是易事,尤其在這狹窄的城市空間里。

前面講到的是私密空間下的人與寵物,公共空間下的人與寵物,野性的負外部性尤為突顯,時常發生很多寵物傷人的事件,公共的環境中野性的嗅覺更加靈敏,也更加容易被觸發,無論是城市設施還是法律規定,最終都要回歸到人的身上,怎麼在公共空間上保持自律,培養責任意識。城市中的野性呼喚,呼喚的是人的生命意識。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