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普通话的舅舅听不懂国语_疫情下我“被迫”旅居台湾08
台湾自由行对于陆客的永恒强大吸引力之一是:没有语言障碍。
“欧美,日韩,甚至港澳都有语言不通的问题,但台湾不会喔。”我是这样怂恿舅舅一家来台自由行的。住在北方内陆城市的他们,很少出国门。
机场见面,舅舅好兴奋,“飞机上的广播是台湾腔,和电视剧里一样!”
在台北,我做了两天向导后,他们独自去了故宫博物院,很顺利,直到去买奶茶。
“一个大杯乌龙蜜香小珍奶少冰微糖?”
“啊?”
“发票需要列印吗?”
“啊?”
经过如上一系列“对话”,舅舅很郁闷地买回了“也不知道是什么的饮料”,“没听懂,说得太快像绕口令。奇怪,为什么看电视能听懂?”
哈哈,原来在台湾也有语言障碍啊。我这才想起自己首次来也经历过“适应期”。由于生活习惯、语调语速尤其是用词择字的不同,对于讲普通话的大陆人来说,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听懂“国语”确实有难度。
去住宿。“饭店”和“酒店”不一样吗?酒店在台湾是喝酒的店,但在大陆就是饭店。
去搭车。”公车“?公务车吗?大陆说”公交车“。
去购物。”洋装“?是旗袍以外的裙子吗?
搭捷运。哦”捷运“是”地铁“,”加值“是”充值“。
去买菜。”吴郭鱼”是什么?原来就是鲫鱼啊。什么是煎到鱼皮“恰恰的”?原来指焦香啊。
去医院。“小姐”?那位阿婆看起来有八十岁了!这台大医院怎么无论男女老少都称呼先生小姐啊。
国语何止“听不懂”,就连看起来也有“困难”。
街道上的租铺广告“适文武百业”。什么,文言文啊?
台铁站的“月台”。什么?这不是民国的词吗(大陆改用“站台”),哦,这里就是中华民国。
月台柱子上的“送客的先生小姐请勿上车”。怎么有一种眩晕感,联想起课本里朱自清的《背影》……
公园里的文宣“做一个上等国民,勿乱丢垃圾。” 哈哈,上等国民。
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文字让我笑而驻足,对这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古朴文雅,我格外流连。
有一个台湾Youtuber比较了两岸的“语文”和“国文”教材,竟有很多重合,一些经典作品两边都会收录。我的感受是,在大陆,我课本里学习的文字与生活中所见的文字是两个世界。诗歌消失了,到处都是政治口号:“高举……旗帜,全面贯彻……,为……而奋斗终身!”,更不用说体制内工作中我能写的文字,完全是《1984》里的“新话”,干瘪,空洞。
所以,来台湾就是要发现中国大陆以外的华语世界的样子。在搭捷运的几分钟读到一首小诗,在书店找到卡夫卡的不同译本,在院线看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华语导演的样子。公车捷运诗文
身在多样化的华语文化之中,可以比较电影的不同翻译,也是一种乐趣。同一部是枝裕和的作品,台湾是《无人知晓的夏日清晨》,大陆是《无人知晓》,香港是《谁知赤子心》。对喔,香港影院的字幕是粤英双语,对于粤语不好的我来说经常要看英文字幕。在台湾就幸福多了,因为有国语字幕!
一次次来台,一次比一次久,我大概早已克服了对国语的“水土不服”。不知道舅舅在台经历的“挫折”会不会让他就此止步,还是说像我一样,心中一直保有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的热切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