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由港劇「IT狗」到Matters 馬特市之旅
2022年的農曆新年,相信很多香港人也會很早趕回家,除了因為Omnicorn疫情擴散令港府加辣社交距離措施包括禁晚市堂之外,更加是因為人氣港劇「IT狗」的結局篇播出之時。
我也不例外,很多年沒有坐定定在電視(電腦)前面一起看劇集的習慣了。但是這套劇集令到我重現追劇的熱誠。除了因為劇集以初創企業故事作背景之外,還有許多對當代本土社會人物的影射。在最後的數集更加帶出了許多值得反思的議題值得探討,就是去中心化和人工智能。
對於一個大學畢業之後已經沒有接觸電腦的我來說(應該說大學時期也沒有怎麼接觸電腦,因本科是醫療相關科目),這套劇集令到我重新燃燒起學習科技的一顆心。相反地,對於身在每一天都在修復人體健康的行業(本業物理治療師及表達藝術治療師),我反而更加觀察到科技使用對於身心健康的影響。而這一點我打算在之後的文章再逐一探討。
在追劇後,意猶未盡的我興奮地與朋友探討去中心化這一個Terms,雖然腦袋裏還有很多很多的疑問,心底卻莫名地感動,泛起希望的感覺。
我第一次聽這個Terms其實是在修讀碩士課程的時候,我讀的是表達藝術治療,源於瑞士歐洲研究院。我讀的學派在行內稱之為現象學派。我們的學院也將它註冊為 IDEC ® Intermodal De-centering Expressive Arts Therapy,如直譯為中文即是「感知互動去中心化表達藝術治療」。那時候接觸的是De-Centerring而不是Decentralisation,是離開問題的中心。現象學派表達藝術治療讓我發現,單單地離開問題中心,回到感官去接觸世界,就已經可以有很多的發現,還有解決問題的方法。而這一點我也打算在之後的文章再逐一分享。
而「IT狗」劇集中的主角阿信也是在面對兩難的難題時突然靈機一觸,將他們的平台去中心化,問題迎刃而解。當時的我很希望現實世界也有一個去中心化的平台讓我們可以發聲,而不需要擔心被大台拆除內容又或者騎劫內容,朋友就建議了我來到這裏——Matters 馬特市。
興奮的我又在Matters上開始閱讀文章,學習新知識。我感覺到重新連繫到文字的溫度、思維的闊度。好像終於可以脫離中心化社交平台的陰影,三年前開始提不起勁寫文章的低潮,好像也找到了一個表達的出口。
希望這個旅程能夠再次培養我梳理思緒的能力,文字的表達,意見的交流,去中心化的每一個參與也是實踐自主的一小步,共同學習與進步。
請大家多多指教~